來源:光明日報
2020-03-21 08:46:03
吃野生動物大補就是個謊言
【環保筆談】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社會上關于嚴厲打擊野生動物非法交易尤其是禁食野生動物的呼聲日益高漲。2020年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規模龐大的野味產業被“踩了剎車”。然而,要想革除濫食野味的陋習,把《決定》落到實處,還有一件事情必須下大力氣去做,那就是加強全社會的“野味科普”。
當前,有些地方并未把食用野味視為陋習,而是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飲食文化。于是,在當地的“農家樂”、路邊飯館甚至是城市高檔餐廳,靠野味吸引顧客的現象比比皆是,生意很是興隆。如此多的餐館經營野味,說明不少人有食用野味的偏好與需求,這就暴露出我們對此仍然存在思想認識上的誤區。可見,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既要有權威部門的“緊急制動”和令行禁止,也要有對全社會和風細雨般的“野味科普”。只有把《決定》轉化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自覺行動,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才能水到渠成。
“野生動物吃了大補,還可以治病”“缺少野味,怎么稱得上是高檔宴席”“沒吃過,就想嘗個新鮮”……一般來講,食用野味的人大抵都存在上述不科學、不健康的飲食觀念,而這又是由于缺乏衛生安全防范意識和綠色環保意識所致。其實,人工養殖的禽畜生活在相對安全、潔凈的環境,有著可靠的飼料來源和較為完善的免疫制度,完全能夠滿足人體對于營養攝取的需要,根本沒有必要再從野生動物身上“找補”。要讓人們知道,“食用野生動物能滋補身體”的傳言沒有科學依據,“病從口入”并非虛言。野生動物身上攜帶的大量病毒、細菌和寄生蟲,在獵捕、宰殺、加工、交易和食用的過程中極易被擴散傳播;濫食野生動物不僅不能滋補身體,反而會帶來健康風險,嚴重者甚至致病斃命——可見,懷著獵奇心理品嘗“舌尖上的野味”,其實是在拿自己的生命與健康在逞一時之快。
濫食野味,不僅會對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還會對野生動物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從而引發生態危機和自然災害。野生動物與人類共同生存在地球上,都是地球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要讓人們知道,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保護野生動物在自然界的種群安全,就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源,也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決定》發布前,我國已有《野生動物保護法》《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明確禁止出售、購買、利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制品。雖然這些法律法規需要進一步修訂完善,但是如果公眾周知并好好落實,也不至于出現此前濫捕濫食的亂象。一些捕獵、銷售、食用野生動物的人往往并不知曉國家的相關法律規定,更沒有這方面的健康素養和環保意識,久而久之,人們對于周邊食用野味的現象也就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可見,立法機關和執法機構應該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把國家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律法規廣而告之;同時,針對一些公眾對野生動物“傻傻分不清”的現實,要加強相關概念、分類知識和保護名錄的宣傳,特別要讓禁止食用的“黑名單”和允許食用的“白名單”家喻戶曉。
《決定》要求,對違反《野生動物保護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規定,獵捕、交易、運輸、食用野生動物的,在現行法律規定基礎上加重處罰。“狠話”雖然撂出來了,但這些抽象的概念性表述恐怕并不足以形成足夠的震懾。建議立法機關和執法機構將不同的違法情形所對應的法律責任梳理出來,通過媒體宣傳、科普課堂、社區宣講等渠道,以淺顯易懂的內容和豐富多彩的形式令公眾入腦入心,以利于在全社會形成革除濫食野味陋習的良好思想文化氛圍。
(作者:賀震,系武漢大學環境法學研究所研究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