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2020-03-31 18:09:03
取《詩經》“安且吉兮”之意,地處浙西北的安吉縣歷史悠久,“七山一水二分田”,素有“中國竹鄉”“中國白茶之鄉”“中國椅業之鄉 ”之稱。
3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考察。村口立著一塊大石頭,醒目的紅色字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鐫刻其上。作為“兩山”思想的闡發地,小山村綠色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多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正被不斷重申與踐行。
“路子選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
時間回到上世紀90年代,上山開礦、建水泥廠是余村人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腰包鼓了、日子富了,卻也落得個炮聲震耳、粉塵飛揚,不僅環境被嚴重污染,山體大面積受損,還面臨不小的安全生產事故風險。
關閉礦區、水泥廠,克服村集體收入暫時面臨下滑的危機,勇于嘗試經濟發展新思路;還是為了一時利益繼續等待“坐吃山空”?當年,站在轉型“岔路口”的余村人有些茫然。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就曾到過安吉天荒坪鎮余村考察,他對村中關掉污染小礦山和水泥廠來修復綠水青山的舉動頗為贊許,評價稱:“下決心關停礦山是高明之舉。”并首次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隨后,他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撰文說:“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
不走以破壞生態為代價老路,從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利益的“污染村”,到以生態建設促經濟建設的“旅游村”,如今的余村,春滿茶園,花開遍野,青山疊翠,成為以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思想為指引,走上生態富民綠色發展道路的范本。
2019年,余村農民人均收入為49598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21萬元。習近平說:“余村現在取得的成績證明,綠色發展的路子是正確的,路子選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
“中華文明歷來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早在華夏古典文學中,自然萬物就是古代文人墨客筆下永恒的題材,可謂花鳥魚蟲天然趣,風花雪月醉人心。諸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又如“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從春秋冬夏、陰晴冷暖,到高山流水、日月星辰,人與自然萬物的和諧共生已在詩人的吟詠中萌芽。
面對自然,因為心生崇拜,所以常懷敬畏。中華文明歷來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古代先民提出了許多樸素的生態倫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主張宇宙萬物都要遵循自然法則,人亦需順應自然規律。荀子云:“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萬物各自得到了陰陽形成的和氣而產生,各自得到了風雨的滋養而成長。人與自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對如何保護生態平衡的思考以及維護天人和諧的實踐,自古有之。正如《孟子·梁惠王上》記載:“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變“向自然索取”為“借自然造福”。又如《論語》中說:“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呂氏春秋》中說:“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
對自然要取之以時、取之有度的思想,透過中華文化的“綠色基因”,指導現在,預見未來。
“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
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人靠自然界生活”,強調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非主宰者;“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變自然界,為自己創造新的生存條件”,提醒人們可以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有意識地改造自然;同時也警示人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自然辨證法》等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中,生態哲學思想熠熠生輝,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
“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高度,高瞻遠矚,大力建設生態文明,推動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在當代中國的創新發展,把“綠色足跡”留在大江南北。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位置。“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會付出更大的代價。”同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這樣告誡。
2013年4月,他在陽光璀璨的海南同當地干部共商生態環境保護大計:“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在5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他再次強調,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2014年3月,習近平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時說:“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
2015年新年伊始,“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的叮囑,縈繞在碧波蕩漾的洱海。
2016年3月,一句“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突顯了綠色發展的重要性。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高原考察時,再次強調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
2017年,“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出。
2018年4月,習近平從北京直飛湖北宜昌,一下飛機便前往長江沿岸考察調研長江生態環境修復工作。
2019年的人間四月天,習近平總書記在長城腳下、媯水河畔向全球釋放鮮明理念:“我們要維持地球生態整體平衡,讓子孫后代既能享有豐富的物質財富,又能遙望星空、看見青山、聞到花香。”
2020年再到安吉縣余村,總書記同在場村民親切交流:“這里的山水保護好,繼續發展就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生態就會回饋你。”
……
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如今,一幅“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鄉鳥語花香”的美好畫卷,正在中國大地上徐徐展開,待看大好河山,風光無限!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