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日報
2020-05-16 10:04:05
原標題:京津冀重污染天氣成因摸清
超出環境容量50%排放是根本原因
昨天(15日),記者從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大氣重污染成因及治理攻關項目耗時三年,科研團隊已經基本查清了京津冀周邊地區重污染天氣的成因,結論是:超出環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強度排放,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頻發的根本原因。
高強度排放是根本原因
大氣重污染成因及治理攻關項目2017年9月正式開始實施,2000多名優秀科學家和科研人員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順利完成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以PM2.5為特征的大氣重污染成因。
主要原因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而首當其沖,超出環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強度排放,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頻發的根本原因。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說,“2+26”城市除了二氧化硫這一種污染物以外,其他的主要污染物的實際排放量都超出了環境容量的50%以上,排放強度達到了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到五倍,并且在采暖季又增加了30%左右的排放量。
這其中,重要的誘因是最近幾年氣候變暖大背景造成的不利氣象條件;而關鍵因素是,高濃度的氮氧化物和VOCs造成的大氣氧化性偏強導致二次PM2.5濃度快速增長。賀克斌指出,在重污染天氣過程中,區域傳輸的平均貢獻可以達到45%,個別的污染過程里,甚至還會到70%左右。“春節期間,京津冀和周邊地區出現了重污染天氣過程,實際上也正好印證了上述研究結果和研究結論。”
冬季空氣質量近三年最好
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介紹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2019年主要進展。據悉,通過連續三年的秋冬季綜合治理攻堅行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PM2.5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超過10%,重污染天數分別下降超過30%,三個區域秋冬季環境空氣質量均為近三年最好水平。
劉炳江指出,今年全國空氣質量開局良好,截至4月底,337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4.8%,同比上升5.0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比例為2.6%,同比下降1.0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
今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決勝之年,近年來,在各地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藍天保衛戰各項任務措施穩步推進,取得積極成效。到2019年,PM2.5未達標的261個城市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了23.1%,全國337個城市重污染天數下降了36.6%,提前一年完成下降目標,今年年底前完成PM2.5目標已成定局。
夏季重點治理臭氧問題
記者了解到,在空氣質量改善的同時,臭氧污染逐漸顯現,臭氧濃度上升逐漸成為僅次于PM2.5的影響優良天數的重要因素。數據顯示,去年7月至9月,全國多個省份出現高溫少雨的氣象條件,導致臭氧濃度同比大幅提升,超標天數明顯增加。今年夏天如果再出現類似的氣象條件,將對完成優良天數比率目標帶來較大影響,因此,臭氧治理決不能掉以輕心。
劉炳江表示,去年全國337個城市的臭氧濃度上升了6.5%。從污染成因來看,我國臭氧生成主要是兩種前體物,分別是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目前來看,氮氧化物的治理有一定成效,但是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源因為點多、分散,暫時還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同去年相比,今年大氣污染治理最大變化是夏天要實施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攻堅行動,主要是針對臭氧濃度逐漸上升采取的措施。要推動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將秋冬季作為PM2.5重點管控時段,將夏季作為臭氧重點管控時段,實施夏季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和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并發布實施《2020年夏季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方案》。
另外,生態環境部還將開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監督幫扶工作,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蘇皖魯豫交界地區、長三角地區、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區域為重點,指導和幫助相關政府、企業落實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減排任務,減少形成臭氧的重要前體物,降低夏季臭氧污染影響。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