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
2020-06-10 15:36:06
趙英民介紹,根據全國污染源普查條例的規定和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通知的要求,生態環境部、國家統計局、農業農村部等15個單位和部門聯合于2017年至2019年開展了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這次污染源普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堅決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大背景下的一項系統工程,是對全面摸清建設美麗中國生態環境底數的一次重大國情調查,因此意義非常重大。
趙英民指出,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摸清了全國各類污染源的基本情況,各類污染源的數量、結構和分布狀況。2017年底,全國各類污染源數量是358.32萬個(不含移動源)。其中工業源247.74萬個,生活源63.95萬個,畜禽規模養殖場37.88萬個,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8.4萬個。其中,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河北五省各類污染源數量占到全國總數的52.94%,全國污染源的數量,特別是工業污染源的數量基本上呈現由東向西逐步減少的分布態勢。
第二,掌握了各類污染源的排放情況。從全國水污染物排放情況看,化學需氧量2143.98萬噸,總氮304.14萬噸,氨氮96.34萬噸。從排放量來說,長江、珠江、淮河流域因為流域面積大,涉及省份多,化學需氧量、總氮和氨氮等污染物的排放量較大。從排放強度來看,海河、遼河、淮河流域單位水資源的污染物排放強度大。
第三,健全了重點污染源檔案和污染源信息數據庫。本次普查形成了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統一數據庫,包括1800余張數據庫表,1.5萬余個數據字段,1.5億多條數據記錄,形成了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一張圖”。根據污染源普查檔案管理辦法要求,所有檔案均做到有序管理和安全存放。
第四,培養鍛煉了一批具有環保鐵軍精神的業務骨干。普查工作中,各級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通過接受系統化的培訓和現場調查,了解重點行業企業的生產工藝、污染治理技術和環保設施等相關情況,掌握了各類污染物排放核算方法。在普查成果總結過程中,通過分析歸納,把握了環境政策和當前的環境形勢。
第五,進一步提高了全民環境意識。此次普查時間長,歷時三年,在普查期間,通過多媒體、多方式宣傳,提高了全社會環境意識,營造了普查良好氛圍。這是這次普查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趙英民表示,通過普查,可以看出生態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同時也反映了一些問題:一是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這四項污染物的排放量過高,超過千萬噸;二是農業源、生活源對水污染物排放貢獻比較大,機動車對氮氧化物的排放貢獻大,工業、生活和機動車對揮發性有機物的貢獻大,這些污染源涉及的主體多且多是無組織排放,或者是面源排放,治理和監管難度大;三是農村和西部環保基礎設施相對全國或者相對東部地區滯后,需要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四是重點流域和重點區域的排放強度大;五是通過普查,反映出我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編輯:田博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