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8-12 08:37:08
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12日電 題:炕圍畫:故事畫在墻圍 流年刻在心頭
新華社記者殷耀、達日罕、朱文哲
斑駁的舊房里,夏日的陽光透過窗欞灑在屋里的土炕上,將墻上的彩繪映襯得愈加精美。畫匠張三鐵喜歡坐在炕上看這些畫,他常說,“這些墻上的畫,是故事,是風景,同樣也是生活。”
在20世紀60年代的內蒙古土默特地區,鄉村里家家戶戶都有一盤土炕,土炕墻圍上的炕圍畫是那個年代最流行的房屋裝飾。人物故事、自然風光、花鳥魚蟲,種類繁多的精美畫作不僅展現了人們精湛的繪畫技藝,也凝結了鄉村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記載了粗茶淡飯里的點點滴滴。
“在那個年代,土默特地區每個村子都有炕圍畫的畫匠。”雖已年過古稀,但說起炕圍畫,張三鐵仍能滔滔不絕地講很久,“過去人們把家里的被褥放在炕上,一家人吃飯干活也都在炕上,為了避免墻灰弄臟衣服被褥,人們便圍繞墻面刷上70厘米高的圍子,畫匠在圍子上畫人物或風景,再刷上清漆,這樣既保持了整潔,還能在視覺上帶來美的享受。”
1971年,張三鐵背起畫筆與顏料,開始了自己走鄉串戶繪制炕圍畫的生活。“那個年月生活條件不比現在,畫一組炕圍畫對一個家庭來說是件大事。”在包頭市土默特右旗溝門鎮北只圖村的一間舊房里,手摸著墻上繪于20世紀70年代的炕圍畫,張三鐵的回憶被帶回了當年的歲月。
處理墻面,刷上白底,畫上邊道和“池子”,在“池子”里畫上花鳥魚蟲和山水人物,用膠礬水和清漆“封面”,精美的炕圍畫就完成了。“說起來很輕松,但這里還是有很多講究的。”張三鐵笑著說,“最出名的邊道叫‘萬’字邊,它里面的‘池子’是炕圍畫的主要內容,而‘池子’也分‘主池子’和‘副池子’,我們一般在‘主池子’里畫山水和人物,在‘副池子’里畫花草和飛鳥。”
在張三鐵看來,炕圍畫是能代表那個時代田園生活的藝術品。
“畫一組炕圍畫一般都要4天左右,這幾天雖說辛苦,但畫好的作品保存50年是肯定沒問題的。”張三鐵說,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鄉村的土房逐漸被磚瓦房、樓房替代,炕圍畫也逐漸淡出了市場,但它的藝術魅力依舊不減當年。
2008年,炕圍畫作為民間美術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9年被列入內蒙古自治區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張三鐵也在2010年成為這一項目的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2019年,為獻禮國慶,張三鐵繪制了一幅以《三國演義》為故事內容的30米長炕圍畫長卷,將炕圍畫從炕頭“搬”到了紙上,炕圍畫也迎來嶄新的傳承方式。
“現在的土房和土炕越來越少,但炕圍畫這門藝術不能丟。”張三鐵說,他最近正在學習用手機做網絡直播,爭取早一天把炕圍畫“搬”上網絡。“依托網絡平臺去宣傳炕圍畫,能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和了解它,這門藝術也能更好地去傳承和發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