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2020-08-24 14:43:08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某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曉鵬——
科研尖兵沖向抗疫前沿
■解放軍報記者 邵龍飛 特約記者 莊穎娜 張振威
張曉鵬近照。邵龍飛攝
人物簡介: 張曉鵬,男,漢族,1997年8月入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某研究所副研究員,長期致力于新型藥物研究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他作為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出征武漢,先后擔任病毒核酸檢測組副組長、抗體篩查組組長,參與研發核酸檢測、抗體篩查和多重病原檢測三位一體的“新冠病毒精準診斷”檢測平臺,多項研究成果為精準診斷和有效治療新冠肺炎提供了科學手段。
“武漢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再見,武漢!”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某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曉鵬,用這條朋友圈留言告別武漢,告別這片與戰友們并肩奮戰了81天的“陣地”。
從沉默寂寥的寒冬,到萬物勃發的暖春,這81天讓張曉鵬刻骨銘心。
1月26日,農歷大年初二,凌晨一點半。正在河南老家休假的張曉鵬接到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的電話:“我們要去武漢支援,能不能趕回來?”
“我現在就往回趕!”張曉鵬絲毫沒有猶豫,帶著妻兒連夜趕回北京。
“逆行”不是選擇,而是使命。
剛抵達武漢時,當地的病毒核酸檢測需求非常大。專家組要做的,是快速檢測、快速反饋,為開展救治提供依據。
24小時內,一座負壓帳篷式移動實驗室搭建起來。專家組10名成員分成兩個小組,開啟了不間斷的檢測工作。
核酸檢測,是科研攻關中最基礎、最簡單的一項操作。在很多人看來,讓張曉鵬做這個有些大材小用。他卻說:“無論博士、碩士,首先是一名戰士。”
張曉鵬和戰友們搭建全自動核酸提取平臺,利用軍事醫學研究院自主研制的試劑盒,將近百份樣本從提取到檢測完成的時間壓縮到4個小時,單日標本檢測量最高達1000人份。
軍事醫學專家組在進行核酸檢測的過程中發現,采集樣本的手法、試劑盒的操作使用等,都有可能影響檢測結果。如何才能提高檢測精準度?專家組組長陳薇院士把解決這一難題的任務交給了張曉鵬。
那是張曉鵬最緊張忙碌的時刻——
每天凌晨,完成例行的核酸檢測任務后,他脫下防護服,穿上白大褂,從一個帳篷實驗室鉆進另一間“實驗室”——一個用來存放物資的倉庫的角落。沒有專業實驗場地,普通桌子承受不了實驗儀器重量,張曉鵬把儀器放在地上,跪在泡沫板上,趴著開展實驗。
最終,張曉鵬和戰友們搭建出了基于化學發光法的全自動抗體檢測平臺。這一平臺,可以同時檢測新冠病毒N和S蛋白的IgM和IgG共4種抗體,先后幫助多家醫院進行血液樣本篩查。
新冠肺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混合感染,是臨床診斷和治療面臨的一大挑戰。在陳薇院士指導下,張曉鵬和戰友們僅用20天時間便建立了多重病原檢測平臺,可以同時檢測流感病毒、肺炎支原體等16至22種呼吸道病原體。利用這一平臺,他們對一名危重患者的血液、咽拭子、尿液等進行綜合檢測。結果顯示,這名患者是新冠肺炎合并乙型流感。這為臨床救治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據。
前往金銀潭醫院進行氣溶膠采樣時,張曉鵬看到ICU病房里醫護人員為一名危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手術——那是他第一次近距離感受生命與病毒的殊死抗爭。
“我們最迫切的任務就是要把科研力轉化為戰斗力。”那一刻,他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病毒感染宿主的途徑到底是什么?面對疫情,有沒有更高效的技術手段?回到北京,張曉鵬和戰友們投入了新一輪“戰斗”……
本文刊于8月24日解放軍報01 版
解放軍報微信發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