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求是網
2020-08-26 16:41:08
編者按:為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把握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深刻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中央網信辦與求是雜志社共同組織“中國穩健前行”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邀請思想理論界專家學者撰寫系列理論文章,在求是網陸續推出,敬請關注。
內容摘要:良好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色。生態文明建設是對思想認識、價值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全方位的革命性變革,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最本質的特征、最關鍵的成功因素,也是確保美麗中國建設行穩致遠的最根本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已經探索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能有效應對多重復雜環境問題的生態文明制度創新之路,建立了四梁八柱的基礎制度,形成了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政策舉措在內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良好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色。我們黨一貫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先后把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確立為基本國策,把可持續發展確立為國家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謀劃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長遠性、開創性工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從實踐到認識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取得顯著成效,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生態環境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認識最深、力度最大、舉措最實、推進最快、成效最好的歷史時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重要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重要方略;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重要理念;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堅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重大成就,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十三五”規劃生態環保領域9項約束性指標,7項已提前完成。從縱向上看,與國際相同發展階段和我國過去相比,黨的十八大以來是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歷史時期;從橫向上看,我國是目前世界上污染治理力度最大的國家。
推進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步伐穩步加快。52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探索形成了一批推動綠色發展轉型的鮮活案例。全國清潔能源占23.1%,煤炭消費占比降至57.7%。新能源汽車擁有量占全球一半。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占全球30%,是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和消費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提前完成2020年目標。
污染治理力度持續加大。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試點城市實現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全覆蓋。86%的煤電機組實現超低排放,約5.5億噸粗鋼產能開展超低排放改造。京津冀地區煤炭運輸集疏港實現“公轉鐵”。累計淘汰黃標車、老舊車2400多萬輛。與2015年相比,2019年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上升8.9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下降6.3個百分點,細顆粒物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年均濃度下降23.1%。“十三五”又有12萬個建制村完成環境整治任務,2804個飲用水水源地10363個問題得到整改,7.7億居民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提升,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消除率達86.7%。全國受污染耕地累計安全利用達1365萬畝,固體廢物進口量比2016年減少71%。
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大力開展。三年來完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986個問題整改。穩步推進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建設。扎實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英國《自然·可持續發展》雜志刊文指出,從2000年到2017年全球新增的綠化面積中,中國貢獻最大,約占四分之一。
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加快推進。出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制定實施60多項涉及改革方案。河(湖)長制、禁止洋垃圾入境、國家公園試點等改革舉措扎實推進。修訂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嚴格監督執法。
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全面提升。我們進行的2020年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顯示,72163個受訪者普遍認為公民自身行為對保護生態環境很重要,91.5%的受訪者不食用珍稀野生動植物,68.5%的受訪者經常做到低碳出行,55%的受訪者參與過環保志愿活動,5成左右的受訪者經常關注環境信息、分類投放垃圾。
中國成為全球環境治理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曾經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庫布其沙漠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被聯合國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等先后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境外媒體驚嘆中國空氣質量改善“速度”和“剛性”,《紐約時報》評論“中國短短4年時間實現了美國同期30年空氣質量改善的目標”。
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成效根本在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導
生態文明建設是對思想認識、價值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全方位的革命性變革,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是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轉向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要實現這樣的變革,必須依靠創新的理論指導。針對工業文明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環境倫理學在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界興起,西方生態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潮相結合也產生了生態社會主義流派,不少國家也在探索新的文明發展道路。但只有中國產生了兼具實踐性理論性、系統科學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并用于治國理政。這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最本質的特征、最關鍵的成功因素,也是確保美麗中國建設行穩致遠的最根本保障。
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新的偉大實踐,是我們黨的鮮明特征和根本優勢,也是我們黨高度理論自信的體現。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汲取幾代中國共產黨人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經驗,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意愿,開展持續的戰略思考和不懈的實踐探索,對新形勢下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位、目標任務作出深刻闡述,對堅持什么、反對什么作出鮮明回答,對總體思路、重大原則、建設路徑以及當前任務作出科學謀劃,形成了源于實踐高于實踐的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的科學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迫切需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全過程全方位的思想武器和行動綱領。在思想認識上,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地位,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四個一”的綜合角度,科學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的問題;在路線方針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供了至為關鍵的目標路徑指引,要求在實踐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牢固樹立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構建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努力實現生態惠民、綠色富民;在行動部署上,要求深刻把握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堅決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確保實現全面小康的底線要求。同時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適應統籌解決跨區域跨流域環境問題的新要求,加強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生態保護和系統治理,明顯改變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面;在治理保障上,全面加強了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全面深化改革,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及其顯著成效再次證明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性,表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形成發展是一個理論聯系實踐、實踐反哺理論、理論再指導實踐的螺旋上升過程。正反案例都表明,越是困難大、多重目標統籌兼顧難時,越需要我們知信行統一,心無旁騖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踐行者、不懈奮斗者,不斷開拓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思想理論與實踐經驗集中體現為需要長期堅持的制度成果
制度是思想理論與實踐創新統一融合的載體和具體表現,我國生態環保歷史就是一部制度完善和發展的歷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已經探索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能有效應對多重復雜環境問題的生態文明制度創新之路,建立了四梁八柱的基礎制度體系,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資源高效利用制度、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加快健全完善,形成了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政策舉措在內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這已經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特色。分析來看,以下經驗彌足珍貴,需要長期堅持和完善:
把生態環保提升為政治問題、經濟問題、社會問題,通過評價考核、督察問責等改革創新,制度上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推動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全民行動的大格局。
創新提出了生態產品概念。過去定義生產主要是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的農業、工業、服務產品,并不包括生態環境需要和新型的生態產品。新時代,GDP不是唯一政績,生產更多的生態產品也是發展的有機內涵,滿足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就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搞環保就是搞發展。這從理論上回答了為什么要加強黨對生態環保工作的領導、為什么要實現黨政同責、一崗雙責。
生態環保是一項業務性很強的政治工作,認識統一后,制度上要做的就是抓評價考核。其中特別重要的是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推動、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創新,緊盯責任落實到位,推動地方黨委、政府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實施質量目標管理,改革監測管理體制機制,推動質量改善成果社會認可。
明確提出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管理轉型思路,將約束性目標通過責任書等方式分解落實到各省份、各區域流域、各斷面點位,具體落實了地方責任。改革建立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上收質量監測事權到國家和省兩級,由過去的“考核誰、誰監測”變成“誰考核、誰監測”,依法嚴肅處罰監測數據質量作假。定期發布168個城市空氣質量及改善幅度相對較好和較差城市名單、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排名,對質量惡化且改善幅度排名靠后的城市實施預警、約談和問責,倒逼地方落實責任。
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堅決打好七大標志性戰役,從問題、時間、區位、對象和措施五個方面精準治污,著力提升藍天幸福感,削除黑臭水體等群眾煩心事,實現沒有水分的生態環境質量改善?,F在,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增長點,生態文明建設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加分項。
堅持統籌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從源頭推進綠色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空間布局等優化調整,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多贏。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科學論斷之所以耳熟能詳,關鍵就在于形象且深刻地闡明了環境與經濟、發展與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性突出體現在指導我們怎樣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把形成綠色發展方式作為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攻堅戰核心就是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農業投入結構。這實際上把生態環保和高質量發展內在地協同起來,是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的具體實踐。開創性地建立了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將其作為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也是在空間層面有效統籌了發展和保護關系。
堅持全過程綜合施策的推進實施機制,攻堅克難,狠抓落實執行,形成了問題全過程跟蹤管理與解決機制。
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個行動計劃站位高、頂層設計完備、任務要求具體、責任部門明確、考核約束嚴格,同時調度、評估、考核環環相扣,配套專項行動和標準、經濟、技術等政策不斷出臺,直接體現黨和國家的意志,最終落實為可操作的施工圖。
重要經驗就是建立了問題發現、拉條掛賬、清單管理、曝光約談、移交督辦、整改檢查、督察問責等全鏈條工作法。督查巡查為代表的問題發現機制,公開透明、依靠群眾、曝光問題,對整改緊盯不放并回頭看的核查機制,是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的關鍵。如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監督幫扶檢查點位92.5萬個,向地方交辦涉氣問題6.5萬個,整改率達到99%以上,是強力權威、高效直接、壓茬聯動地推動問題解決的制度創新。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制度紅利,強化政策的激勵與約束作用,實現政府與市場雙向發力。
制度改革緊扣責任落實主線,環環相扣地推動明責、履責、考責、問責。一是落實地方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責任,加強對履責情況的監督檢查,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依法追責、終身追責。二是落實排污單位責任,實施綜合執法,強化環境司法、排污許可、損害賠償、社會監督聯動。這兩條主線實際上實現了單項制度間的協同增效,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之嚴密法治觀的邏輯所在。
從另一層面講,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性也具體表現為重大制度的建立。如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用以指導實踐就是要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又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實踐中形成了三區三線、生態保護紅線、三線一單、承載能力監測預警、總量控制等制度。既發揮好制度、法治、行政手段的約束作用,又發揮好市場、技術、產業手段的支撐保障作用,打好組合拳,著力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將思想理論光輝和制度優勢轉換為持續的治理效能。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