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2020-08-27 09:47:08
穿過一片云霧繚繞的原始森林,便是地處青藏高原深處、群山環抱中的玉麥。一棟棟漂亮的住宅矗立鄉間,新建的鄉村小學里書聲瑯瑯,一座礦泉水廠剛剛竣工,規劃中的牦牛集中飼養廠等項目有條不紊地推進……
短短幾年間,玉麥迎來了一個又一個第一:第一條通往外界的柏油路,第一座溫室蔬菜大棚,第一個鄉辦產業……
玉麥的變化,是西藏加快推進邊境小康村建設的例證,也是西藏和四省涉藏州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成果的縮影。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8月召開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對西藏自治區和四川、云南、甘肅、青海等涉藏工作重點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要求,強調“要牢牢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這個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和四省黨委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去年底,西藏74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今年1月,甘肅宣布涉藏州縣整體脫貧;2月,四川涉藏州縣全域脫貧;4月,青海全省42個貧困縣全部出列;5月,云南88個貧困縣79個實現摘帽,其中包括3個涉藏縣。
行走高原,干部群眾說得最多的就是身邊的變化。奮斗奉獻、苦干實干,西藏和四省涉藏州縣呈現出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大局持續穩定、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生態環境保持良好的可喜局面。
扶持政策落地
投入力度加大
產業打基礎,增收門路廣,農牧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一灣黃河村前過。來到青海省尖扎縣德吉村,新修的安居房錯落有致,水泥路通到家門口,房前屋后,金盞菊、鳳仙花開得格外好。
“大家快進屋,有切好的西瓜。”在熱情的招呼中,記者走進了村民鬧尖措的家。在村里帶頭辦起農家樂,鬧尖措可是出了名的女強人,從川菜到藏餐,都不在話下。“加上孩她爸打零工的收入,一年下來應該有個七八萬元。”鬧尖措介紹。
就在3年前,鬧尖措家還是貧困戶,她告訴記者,“當時我們住在淺腦山地區的羊來村,力氣沒少出,可一年下來也掙不到2萬元。”
2017年,尖扎縣投資6700余萬元新建了德吉村,將自然條件惡劣的淺腦山區7個鄉鎮251戶近千人遷居于此。依托依山傍水的獨特優勢,德吉村開發水上游樂、露天沙灘、垂釣等項目,打造百畝花海和蔬菜、果品農事體驗園,統一規劃了小吃廣場,村民日子大變樣。
去年,德吉村入選了“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德吉村也正如她藏語的名字一樣,成為“幸福的地方”。
發展有門路,勤勞有收入,農牧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生活巨變的背后,是干部群眾經年累月、持續不懈的努力,是扶持政策的落地、投入力度的加大。
“道路通,百業興”“脫貧攻堅,交通先行”。對此,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廳長徐文強深有體會。援藏4年時間,他見證了西藏改造、新建農村公路3.82萬公里,且全部按照等級公路的標準建設。據介紹,“十三五”期間西藏公路交通完成投資超過2515億元,比“十二五”增加1835億元,接近翻了兩番。
“在‘十二五’期末的時候有朋友到拉薩,當時只有機場到市區的一條38公里的高速公路,而西藏現在全區高速公路里程達620公里。同時,仍有幾條路在建,通車后將達到1100公里。”徐文強說。
立體交通網絡初步形成,通信網絡遍布城鄉,電力建設成就突出……持續改善的基礎設施,帶來了人氣、資金,帶動了產業發展。
“快樂養牦牛,輕松享網購”“精準扶貧要致富,電子商務是條路”……走在措勤縣城,這樣的廣告標語格外醒目。這是西藏阿里地區東南部一個平均海拔4700多米的縣城,常年大風。然而,就在不久前,措勤縣入選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試點縣。
2016年,措勤縣由政府出資成立西藏阿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依托當地豐富的畜產品資源發展金紫絨制品,通過電商渠道拓展銷路。幾年下來,通過開展電商培訓、暢通物流配送、建設倉儲物流中轉站和村級服務站等,措勤縣已實現所有電商產品1至2天內直達拉薩,平均每月接收快遞5800余件。阿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經理彭金鑫說:“電商拓展了增收致富的渠道,也讓偏遠地區群眾更好融入現代生活,擁抱全方位的進步。”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當地采取現代草原畜牧業“擴大保”、村集體特色養殖“防返貧保”、落實貧困戶政策兜底“扶貧保”的“吉祥三保”模式,不僅為貧困群眾找到了產業脫貧之路,還大大降低了返貧風險。
近年來,隨著國家扶持政策落地,西藏和四省涉藏州縣特色優勢產業不斷發展壯大。2016年以來,西藏累計投資367.41億元、實施扶貧產業項目2639個,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145家、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1萬余家,帶動23.8萬貧困人口脫貧,受益農牧民群眾超70萬人。
因地制宜、產業興旺,有力支撐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也為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夯實了基礎。
黨員干部帶頭
脫貧群眾感恩
扶貧、扶志、扶智并重,致富路上有了更強勁的內生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廣大黨員干部的精神力量得到彰顯。
在高原采訪,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城市和鄉間隨處可見。飄揚的國旗背后,是無數共產黨員的無私奉獻,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老西藏精神”的傳承。
西藏林芝市巴宜區更章鄉久巴村是遠近聞名的“草莓村”。
“以前村里的收入依靠種植青稞、挖松茸,群眾的日子過得緊巴巴。”在當地黨委、政府關心下,前些年,村黨支部書記多布杰發動黨員示范,外出學習技術,帶領村民試種草莓、甜玉米等果蔬。
多布杰告訴記者,只有發展集體產業,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多布杰與其他3名黨員帶頭成立了草莓種植農牧民專業合作社。靠著種植草莓,2016年久巴村全村脫貧。該村現有草莓種植大棚66座,年收入可達224萬元,帶動合作社成員戶均增收8萬元。
學手藝、做生意、搞民宿……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充分發揮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帶領群眾找思路、辦培訓、興產業,扶貧、扶志、扶智并重,激發內生動力,幫助貧困戶樹立脫貧致富信心。
2011年起,西藏連續10年每年派出約2萬名優秀機關干部進駐全區5000多個村居開展強基惠民活動,幫助村居理清發展思路,制定實施經濟發展規劃。如今,“有事就找駐村工作隊”已經成了廣大農牧民的口頭語。
“只要肯努力,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這是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冶力關鎮洪家村村民王付倉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今年49歲的王付倉,曾因一場交通事故落下殘疾,人生也隨之陷入低谷。2013年,落實精準扶貧政策,當地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王付倉鼓起勇氣,申請了合作社產業扶持資金。幾年下來,他的合作社從最初的作坊式養殖,成長為有專業技術保障和穩定銷售途徑的正規化養殖場,養殖的土蜂從13箱擴大到400多箱。在他的帶動下,全村貧困戶都加入土蜂養殖隊伍。
不僅如此,他還帶動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入股,通過“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技術培訓”的運作機制,變“輸血”為“造血”。
和王付倉一樣,許多擺脫了貧困的農牧民主動回饋社會,積極幫扶身邊的貧困戶,承擔起社會責任。
幫貧困戶發展生產,替缺少勞動力的家庭干活,到村里撿垃圾,為村民打掃庭院……在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五境鄉澤通村,活躍著一支由村黨員發起成立的志愿服務隊。不論事情大小,只要是做好事,服務隊都會主動搭把手。“懂得感恩,不能忘本,為了日子過得更美,咱們自己也得干點啥。”隊員們說。
擔當作為、狠抓落實,統籌推進疫情常態化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體現在方方面面。采訪中,很多基層干部群眾深有感觸地說,這幾年,是黨建投入最多、力度最大、成效最明顯的幾年。群眾感慨道:“黨組織才是我們的主心骨。”
以人民為中心
全方位謀進步
從經濟到教育、文化、生態,各領域都發生著深層次變化
驅車從藏北廣袤的羌塘草原經過,會和藏羚羊不期而遇。野牦牛、藏羚羊和三五成群的藏野驢漫步草原,悠然自得。近年來,通過實施極高海拔地區居民生態搬遷、生態崗位扶貧等措施,西藏等地實現生態保護與精準扶貧雙贏。
2016年,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實施精準扶貧提供生態補償崗位,巴河鎮東瑪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普布次仁的生活由此改變。普布次仁當上了村里的護林員,妻子也成了村里的保潔員,全家僅生態崗位工資每年就可以增加2.5萬多元的收入。
像這樣的生態崗位,西藏目前已增至66.5萬個,崗位年補助標準達3500元,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就地就業,在參與生態建設與保護中吃上了“生態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對許多農牧民來說,就是實實在在的生活。
在青海湖畔靠打魚長大的李一帆,前些年卻放下了漁具,開始保護湟魚,從“打魚郎”變成了“護魚人”。
7月初,記者在沙柳河岸邊看到,河道里無數的湟魚逆流而上,濺起片片水花。一幕“半河清水半河魚”景象,令人嘆為觀止。
李一帆告訴記者,在他小時候,這樣的景象還只是在老一輩人的故事中聽說過。前些年,由于濫捕,再加上氣候變暖,湟魚數量銳減。1994年開始,政府實施封湖育魚政策。2011年開始的第五次封湖育魚為期10年,直到2020年12月31日。
剛開始封湖育魚的時候,李一帆他們特別不理解,后來想通了,發展的路子也寬了。他先是貸款養羊,買車跑運輸,慢慢有了起色,又注冊成立了一家公司經營旅游。青海湖變得越來越美,來旅游的人越來越多,而李一帆最上心的是每年湟魚洄游季節去義務護魚。“保護湟魚,保護青海湖,就是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他說。
脫貧攻堅,已經遠遠超出了解決生存問題和溫飽問題的范疇,容納了更加豐富而廣泛的內容。西藏和四省涉藏州縣從經濟到教育、文化、生態各個領域,都發生著深層次的變化,廣闊高原,生機無限。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近年來,西藏和四省涉藏州縣把資金項目向基層和民生領域傾斜,著力鞏固脫貧成果。
截至目前,西藏建成各類學校2400多所,實現從學前到高中階段15年免費教育;建成覆蓋城鄉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等社會保障體系,對所有孤兒和有意愿的五保戶集中供養;建立輻射城鄉的四級醫療衛生體系,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0.6歲。
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變化隨處可見。
在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奔子欄鎮,有了政策扶持,藏木碗制作世家魯茸益西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不僅靠木碗制作帶領鄉親實現了脫貧,還讓這項傳承了七八百年的技藝吸引更多“粉絲”;
在西藏邊境的日土縣日土村,當地發展鄉村民俗旅游促脫貧,村民吃上了“旅游飯”,還挖掘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諧巴諧瑪”舞。村里建起一支專業表演“諧巴諧瑪”舞的隊伍,讓這項古老的風俗重放光彩……
民生是發展的目的,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一年年不斷增加的投入,一項項民生政策的出臺,“讓各族群眾更好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莊嚴承諾,變成生動的現實。
發展贏得民心
巨變啟示未來
全國支援、攜手并進,推動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17個對口援藏省市先后選派出1676名組團式援藏教育人才、505名“支教計劃”教師,各對口高校選派312名援藏干部和教師進藏,幫助西藏建立起一支過硬的骨干教師隊伍;從內地選派5批841名組團式援藏醫療專家隊伍,助力提升西藏醫療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實現大病不出自治區、中病不出地市、小病不出縣鄉,群眾因病致貧、返貧幾率明顯降低。
西藏山南市加查縣冷達鄉有一個“村齡”不過2歲的村莊,村里的1269口人從雅魯藏布江畔不同地方遷來。來到新村,大家不僅分到新房、田地,村里還興建了幼兒園、衛生院、垃圾中轉站、牲畜棚圈等場所和設施。村民牢記黨的好政策,為新家園起了個名字:“共康村”——寓意為“感謝共產黨,同步奔小康”。
脫貧攻堅既是經濟工作,也是政治任務。不論是在西藏,還是在四省涉藏州縣,記者常常聽到農牧民這樣的心聲:“脫貧攻堅、精準扶貧,改變了我們的命運,也改變了當地的整體面貌。”
發展贏得民心,巨變啟示未來。
“西藏和四省涉藏州縣地處高原,自然條件嚴酷,生產和建設成本極高。”西藏民族大學教授丁勇說,在這樣的自然歷史社會條件下,要使所有的人口擺脫貧困,沒有優越的社會制度提供保障,是不可能實現的。
脫貧攻堅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面向未來,必須繼續堅持好、鞏固好、完善好、發展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在西藏和涉藏工作重點省脫貧攻堅中,援藏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教育人才、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為當地社會民生建設發展傾注心血。
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黃乃亥鄉日秀瑪村,磚瓦房錯落有致,水泥路干凈平坦……就在幾年前,這里還難以擺脫貧困,吃窖水、常斷水、難取水,困擾著鄉親們。
去年,天津援青工作隊了解到鄉親們的困難,迅速投入找水、勘測、打井工作。經過3個多月的緊張勞碌,黃乃亥鄉重點貧困村人畜飲水安全工程全線完工。發展牛羊養殖、種植藥材,引來干凈方便的自來水,潤了民心旺了產業。
在玉曲河畔,援藏的空軍總醫院特色醫學中心醫療隊每月“上山下鄉”、走村入戶,重點摸排白內障等疑難、多發、危重疾病和孕產婦、新生兒等情況,逐一建檔,不僅將當地新生兒搶救成功率提高到100%、白內障術后復明率提高到100%,還用“三甲”的標準幫助左貢縣人民醫院提升醫療服務水平,留下一支不走的醫療人才隊伍。
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羌塘草原,浙江省投資近1億元援建的杭嘉中學,為那曲的孩子們帶來先進的硬件設施,還通過教師培訓、學校結對幫扶等方式,為當地送去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
中國的脫貧攻堅,啟動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減貧工程,消除貧困就是保障人權的有力行動,脫貧攻堅就是人民至上理念的顯著體現。
“在黨中央關心、全國支援下,西藏和涉藏工作重點省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解決了許多過去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為高原的發展進步注入了強大動力。”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張云說,在脫貧攻堅進程中,身邊發生的鮮活生動的故事,各族群眾切身的感受,都是具有強大說服力的教材。加強民族團結,深化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牢固,各民族攜手并進,共同推動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
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今天的高原,各族群眾親如一家的情景比比皆是:
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拉薩商業街八廓街上,來自天南海北的各族商戶“比鄰而市”,操著各地口音的住戶們坐在同一間茶館里品著藏式甜茶;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塔城鎮啟別村,一畝畝冰葡萄長勢喜人。在這個納西族、傈僳族、藏族、漢族等多民族聚居的村落,靠著發展葡萄種植產業,村民們的生活如同冰葡萄酒一樣甘甜。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在此基礎上,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共享成果。”西藏自治區人大代表坦妮婭說,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61年前百萬農奴翻身解放,具有標志性歷史意義;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之年,西藏和四省涉藏州縣正向著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昂首闊步,迎來又一次歷史性跨越!
(本報記者趙兵、江山、蘇銀成、桂從路、王梅、賈豐豐參與采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