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從核潛艇到華龍一號,探訪深山里的909基地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者:

2020-08-30 07:23:08

2016年4月22日,“華龍一號”首堆福清核電5號機組核島三臺安注箱吊裝完成。(中核集團 供圖)

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壓力容器正式安裝就位。容器外面貼著一幅字:“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中核集團 供圖)

8月30日,對于中國核事業來說,是一個有著特殊意義的日子。

50年前的這一天,在距離四川成都100多公里外的深山,一處代號“909”的基地里,中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首次實現滿功率運行,標志著核潛艇動力裝置達到設計目標,可以投入使用。4個月后的1970年12月26日,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不止如此,陸上模式堆的建成也為新中國發出了核能第一度電,中國核電人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設計并逐步建成多種類型的研究堆,包括全球領先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實現了核電由“國之光榮”到“國家名片”的華麗轉身。可以說,中國核動力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信心和底氣,就是在909基地里澆筑的。

在我國核能第一度電發出50周年之際,記者跟隨中核集團工作人員走進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動力研發試驗基地,感受中國核事業發展的崢嶸歲月,探尋閃亮核電背后的精神力量。

白手起家:“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如今的909基地機關小院,綠樹成蔭、靜謐美好,鵝卵石壘砌而成的灰色墻面,在陽光的照耀下透出一股古樸的味道。主樓正中懸掛的匾額,無聲地訴說著這座普通小院那段極不尋常的歷史:“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這句話是毛澤東對我國核動力事業發展發出的偉大號召。當時全世界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擁有核潛艇技術,向蘇聯提出援助核潛艇研制的想法被拒絕后,毛澤東毅然決定“我們自己搞”。

但是,核潛艇技術極為復雜,全艇設備、儀表、附件達2600多項,4.6萬多臺件,電纜總長90余公里,管道總長30余公里。作為核潛艇心臟的動力裝置,反應堆的研制更是難上加難。

1965年8月,我國第一代核潛艇正式開始研制。為了核潛艇一次建造成功,必須先建一個環境條件一模一樣的陸上模式堆進行模擬實驗。于是,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八千軍民從祖國四面八方匯聚到四川西南部的密林深處,在沒有技術資料、沒有援助專家、自然條件惡劣的條件下,開始為“巨龍”鑄“芯”,為大國造“盾”。

“909在什么地方?不知道。到909干什么?不知道。但我知道,祖國需要我。”當時,絕大多數人在接到任務時,并不知道要去哪里要去干什么,只知道一個代號叫909,但為國奉獻青春、貢獻知識力量是他們的共識。

機關小院里至今還留有一處信箱,上面寫著“成都291信箱”。這個地圖上找不到的通信地址,曾是八千軍民與家人唯一的聯絡方式。而面對當地老百姓的詢問,他們只是說自己屬于“西南水電研究所”,來到四川發展水電。

中核集團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以下簡稱“中國核動力院”)原總工程師黃士鑒向記者回憶:“當時可以說是一無所有,關于核動力裝置的全部資料就是兩張模糊不清的照片。參加研制工作的幾乎都是剛畢業的青年大學生,很多人所學的專業也與核不沾邊,一切都需要重新開始學。”

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設計人員和科研人員發揚大團結、大協作、大會戰、大家干的精神與作風,白天搞研究,吃住在工地,晚上學習后,又接著工作。他們用計算尺計算反應堆結構,用手搖計算機輪流計算著物理公式,一遍遍的計算,一次次的試驗,使反應堆堆芯結構、控制、物理、熱工等方面的工作有了重大突破。

八千軍民奮戰實驗基地,場面十分壯觀,但生活卻很艱難。

在909基地生活過的人都不會忘記,那時候喝的水,來自稻田、池塘、河溝,喝了經常拉肚子,不少人還落下了腸胃系統的毛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大家都用明礬進行處理,經常會發現一缸水用完,缸底沉淀起很厚一層泥;住房是“干打壘”——就地取材用石頭和泥巴壘起來的房子;路是土路,在泥土上墊一層碎石塊就成了路,當時人們笑稱晴天是“洋(揚)灰”路,雨天是“水泥”路。

四年艱辛打基礎,五年血汗始獲成功。1970年7月25日,陸上模式堆核動力裝置由自身的發電機供電,我國首次實現用核能發電。今年已經95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彭士祿回憶道,當時有的同志高興得跳了起來,歡呼:“真的看到原子能發電了!”一個多月后,陸上模式堆實現滿功率運行,提前完成試驗任務。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獨立自主研制的中國核潛艇動力裝置,共和國沒有等太久。

接續奮斗:“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909基地里珍藏著這樣一幅老照片:照片中科研人員正在安裝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壓力容器,一位臉龐稚嫩的年輕人員盯著容器,眼神里充滿了憧憬與自信。容器外面貼著一幅字:“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為了提高核動力研發能力,陸上模式堆建成后,科研人員又乘勝而進,刻苦攻關,瞄準了開發反應堆的反應堆——高通量堆。據介紹,這種反應堆是可以通過對材料進行輻照試驗,研制出反應堆燃料元件的設備,亦稱“工具堆”。原本要進行3年的試驗在高通量堆中僅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是獨立自主發展核能事業的必需。

1971年初,高通量堆在909基地破土動工。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1980年12月16日,世界上第三大、也是亞洲第一個建成的中國高通量工程試驗堆投入滿功率運行,中國具有了獨立自主的核動力技術能力。

如今,高通量堆已經安全運行40多年,為我國核反應堆用材料、燃料的研究和輻照試驗提供了重要手段,為反應堆的綜合利用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積累了成功的經驗。通過技術改造后,高通量堆可以同時滿足多種需求的輻照試驗和同位素生產。

“從陸上模式堆建成開始,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先后自主設計建成了多種類型的研究堆,為我國核電的自主研發設計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基礎、技術基礎。”中國核動力院黨委書記萬鋼認為。

隨著高通量工程試驗堆的建成,一個反應堆研發基地初步形成,一條山谷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國核動力工程搖籃。

改革開放后,核電迎來了新的發展。1985年開工、1991年建成投用的秦山核電站,終結了中國無核電的歷史。

當國家決定建設核電站時,從909基地走出來的人才和技術,為秦山一期核電站和后來的大亞灣核電站提供了支持,并完成了許多重要的試驗驗證。在秦山二期核電站招標過程中,中國核動力院最終在反應堆及主冷卻劑系統設計任務中一舉中標。

在此后近十年的建設過程中,中國核動力院既承擔工程設計也承擔試驗驗證及科技攻關,在核電站反應堆及一回路系統等領域為我國核電自主化的重大跨越做出了重要貢獻。

記者了解到,秦山二期核電站并網發電以來,其主要經濟技術指標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表明中國具備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運營大型核電站的能力。

迎難而上:“我們解決了一個個卡脖子的問題”

在909基地深處一個蒼翠掩映的院子里,有一座已經廢棄的二層小樓。不起眼的樓內會議室里,曾發生過一場影響中國核電發展方向的討論。

1997年,時任中國核動力院副院長的張森如與20多名科研人員在此討論著中國自主百萬千瓦級核電方案的主要技術參數,“堆芯如果受制于外國,自主核電就無從談起”,所有人對這一認識深信不疑。

這次激烈的研討會,創造性提出了“177堆芯”的概念。“177堆芯”是我國三代核電區別于國外技術的最主要特點,這種設計在國外通用的157組堆芯基礎上,每邊增加5組元件,4邊共增加20組元件,形成177組堆芯的創新設計。使得堆芯換料周期由通常的12個月延長至18個月,將電廠可利用率提高至90%以上。

“通俗地講,‘177堆芯’就是‘華龍一號’的靈魂,相當于給汽車搭載上了發動機。”中核集團“華龍一號”副總設計師劉昌文表示,“華龍一號”的這臺發動機,完全是我國自主設計的。

由于堆芯結構發生變化,一系列主要設備都需要重新設計。設計人員又瞄準核電壽命要求,改進了壓力容器設計,使核電站能夠運行60年之久。

“這是一個極其艱難的過程。”劉昌文介紹,從基本概念形成,到一系列重大設計改進課題的研發、試驗、驗證和攻克,再到工程方案的優化和完善,“華龍一號”技術研發走過了近20年歷程。

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華龍一號”從概念提出到工程建設,意想不到的問題接踵而至,劉昌文講了這么一個小故事——

蒸汽發生器被稱為“核電之肺”,以往大型核電站的蒸汽發生器的設計技術及知識產權掌握在美國、法國手中。在“華龍一號”設計早期的一次談判中,相關方面打算向國外公司購買三代核電蒸汽發生器技術。然而,無論如何談判,對方始終堅持如果將來使用這種蒸汽發生器技術的核電技術用于出口,必須經過其同意。

“當時就很生氣。”劉昌文用了一個類比告訴記者,相當于給車買一個輪胎,結果輪胎商不允許這輛車出口,“這也是促使我們研發一些核心設備的重要動力。”

從那時起,中國核電人更加堅定了研發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的決心。中國核動力院副院長吳琳介紹,中國核動力院此后開始自籌資金,組建攻關團隊,從事蒸汽發生器設計研究近30年的專家張富源擔任攻關組組長兼專家組組長。僅僅27個月后,用于“華龍一號”的第三代核電ZH-65型蒸汽發生器問世。“我們解決了一個個卡脖子的問題。”吳琳自豪地說。

提起蒸汽發生器的研制,張富源一下就來了興致。他耐心地講解蒸汽發生器的設計原理和運行方式,說到高興處,還在圖紙上畫了起來。當被問到這份獨立自主的決心是否與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建造有關時,張富源意味深長地點點頭說,這是一脈傳承的精神力量。

“我國能夠研發設計出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源于我國50余年來深厚的核動力技術積累,而這些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萬鋼認為。

如今的909基地依舊繁忙,一座超過30米的三代核電非能動余熱排出實驗裝置上,實驗人員在上下奔走進行緊張的調試實驗,為打造“華龍一號”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非能動安全系統提供了重要支撐,確保大國重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事業高于一切,責任重于一切,嚴細融入一切,進取成就一切。”記者采訪時,工作人員經常會提及這句話。在中國核電事業的發展中,909基地傳承的精神與技術,助推一代又一代核電人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責任編輯:楊凡、懷初俠]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王毅提出倡導踐行多邊主義的四點主張

新華社巴黎8月29日電(記者徐永春劉芳)當地時間8月29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巴黎同法國外長勒德里昂舉行會談時表示,此次歐洲之行,與各...[詳細]
新華網 2020-08-30

“握手人”活躍 老百姓“言和”——浙江新昌東茗鄉探索“握手言和”基層治理機制

新華社杭州8月30日電題 “握手人”活躍老百姓“言和”——浙江新昌東茗鄉探索“握手言和”基層治理機制。無奈之下,王女士想到了找村“握手...[詳細]
新華網 2020-08-30

江西生豬產能連續11個月環比增長

新華社南昌8月30日電(記者熊家林)記者從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獲悉,作為生豬養殖大省,江西通過深入推進生豬復產增養行動,自去年9月以來,生...[詳細]
新華網 2020-08-30

蘇州51個A級景區門票半價10天促旅游消費

新華社南京8月30日電(記者劉巍巍)記者30日從江蘇省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獲悉,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近日啟幕,該市同步推...[詳細]
新華網 2020-08-30

王毅同法國外長勒德里昂舉行會談

疫情暴發以來,習近平主席和馬克龍總統四次通話,兩國外長七次通話,兩國人民相互支持、守望相助,印證了團結合作是抗擊疫情最有力的武器。...[詳細]
新華網 2020-08-30

山西襄汾縣“8·29”重大坍塌事故搶險救援結束 29人遇難

原標題 。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8·29”重大坍塌事故搶險救援結束29人遇難。新華社太原8月30日電(記者王菲菲、孫亮全)記者從山西省臨汾市...[詳細]
新華社 2020-08-30

科學家解析水稻小穗“變性”機制 為增產提供新路徑

我國科學家解析水稻小穗“變性”機制為水稻增產提供新路徑。新華社重慶8月30日電我國科學家近日對水稻小穗的確定性調控分子機制進行解析,...[詳細]
新華網 2020-08-30

浙江打響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 聚焦十大標志性產業鏈

新華社杭州8月30日電(記者岳德亮)為加快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浙江省政府近日決定實施制造業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打響產業鏈現代...[詳細]
新華網 2020-08-30

三任院長講述與故宮的故事

天氣晴好的日子,總有很多攝影愛好者把故宮城墻、角樓、筒子河的美景拍攝下來,傳向世界各地,與更多的朋友分享。李韻攝/光明圖片編者按202...[詳細]
光明日報 2020-08-30

社交工具不斷升級,年輕人卻在“社交降級”,咋破解?

勇敢起來,觸摸真實社交的復雜與溫暖。當前一個尷尬的事實是 社交工具不斷升級,年輕人卻在“社交降級”。在“青年說”日前發起的網上調查...[詳細]
光明日報 2020-08-30

青島農產品出口連續4年超300億 居全國城市首位

記者近日從山東省青島市農業農村局獲悉,自2016年至今,青島市農產品出口額連續4年超過300億元,位居全國城市首位。近年來,青島大力實施農...[詳細]
大眾日報 2020-08-30

學考古、干考古是種什么體驗?考古是挖古墓的嗎?

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入選2019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這個夏天,湖南女孩鐘芳蓉火了,在她考出676分的高考成績,并在...[詳細]
經濟日報 2020-08-30

暴雨藍色預警:四川盆地西部、云南西部等地局地有大暴雨

據中央氣象臺網站消息,中央氣象臺8月30日6時繼續發布暴雨藍色預警 預計,8月30日8時至31日8時,甘肅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川西高原東部和南...[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0-08-30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