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9-10 10:32:09
新華社濟南9月10日電 題:從“土專家”到高級農藝師 佟福興的三個“想不到”
新華社記者吳書光
“這是榆黃菇,那是雞腿菇,那邊還有木耳!”說起食用菌,膚色黝黑的佟福興侃侃而談。大棚中的一排排菌棒像等待佟福興檢閱的士兵,碼得整整齊齊。
48歲的佟福興是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北宋鎮佟家村人,是綠康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創始人。今年7月,九個高標準鋼結構溫室大棚、兩個菌種培養車間投入使用,取代了他使用12年的老式竹竿結構大棚。
“感謝服務隊大力支持,讓我更有勁頭和能力帶動群眾致富。”佟福興說,因資金不足而遲遲未能升級的老大棚終于“退役”了,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山東省鄉村振興服務隊2018年9月來到利津縣,他們一直留意發掘本土人才。食用菌“土專家”佟福興引起了服務隊專家的關注。服務隊隊長、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副校長呂曉黎說,佟福興愛鉆研肯吃苦,甚至能自主研發新品種,發揮好他的“領頭雁”作用,有望帶領更多群眾致富。
服務隊隨后與佟家村、南賈家村集體決策,出資100萬元提升大棚設施,并出租給佟福興,讓他做大食用菌產業。8月28日,綠康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將大棚第一年的租賃收益10萬元交付給兩村作為村集體收入。
佟福興想不到的第二件事是:在服務隊指導與推薦下,他在2018年底評上農民農藝師中級職稱;1年后,僅初中畢業的他又成為山東省首批11名有高級職稱的職業農民之一。
佟福興說,他上初中時,偶然看到河南太康縣推廣食用菌的信息,當即寫信購買菌種。1990年初中畢業,他就用土大棚栽培平菇,由于技術不成熟,早期收益不高,他就看書、自學。
“看書本學,再結合書本去實踐。”佟福興靠著滿腔熱愛與鉆勁兒研發出近20種食用菌品種,從栽培轉向賣菌種和菌棒,每年銷售70多萬斤菌種,“一年掙幾十萬很輕松”。
2010年,佟福興成立了綠康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咱實實在在地教農戶,他們栽培掙錢了,才會繼續買我的菌種,雙贏!”佟福興說。
佟福興坦言:“我的小家庭已經小康,現在要發揮技術特長帶動更多群眾栽培食用菌,僅栽培秋冬一季,如果投料10萬斤,收入也能有十來萬元,比打工強多了。”
“這是7月9日天津客戶的5000元定金,他要1萬斤菌種。”佟福興給記者看微信收到的轉賬。截至目前,他的2000多個客戶遍及山東、天津、新疆等地。
8月7日,他的合作社獲評山東省省級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基地,這是佟福興第三件想不到的事,他底氣十足地說:“下一步要引進更多高層次專家,指導咱們做強食用菌產業。”
呂曉黎說,服務隊幫扶期僅兩年。只有依托當地人才、優勢企業,增強群眾自我發展能力,才能實現從“輸血”到“造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