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0-09-23 09:11:09
凝聚共識 攜手共進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類福祉和未來。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將以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為契機,積極分享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踐與經驗,深度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與各國一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一、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它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生產生活必需品、健康安全的生態環境和獨特別致的景觀文化。隨著人口增長和人類經濟活動的擴張,生物多樣性正面臨嚴重威脅。
從全球看,2019年5月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發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指出,人類活動改變了75%的陸地表面,影響了66%的海洋環境,超過85%的濕地已經喪失;25%的物種正在遭受滅絕威脅,近1/5地球表面面臨動植物入侵風險。2020年以來,全球自然災害頻發,澳大利亞山火持續肆虐,東非國家遭受幾十年來最嚴重的蝗災,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這些都不斷警示人類,必須深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切實維護全球生態、生物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從國內看,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生物多樣性受威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評估的34450種高等植物中,受威脅物種共計3767種,占比10.9%;4357種脊椎動物中,受威脅物種共計932種,占比21.4%,其中兩棲動物受威脅比例高達43.1%。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迫在眉睫。
面對全球性的危機和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國際社會只有攜手并進,尊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加強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共筑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中國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將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成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發布并實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開展“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系列活動,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愛知目標”(202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中國實踐取得顯著進展。
一是生物多樣性戰略地位明顯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逐步納入國家各類規劃和計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將維護生物多樣性作為生態保護與修復的重點工作進行部署。2020年6月,《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發布,提出到203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6%,濕地保護率提高到60%,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
二是政策與法律法規體系加快建立。先后出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等文件,提出多項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改革舉措。2020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啟動《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加快《生物安全法》立法進程,推進生物遺傳資源法律法規制定。
三是生態空間保護力度持續加大。截至2019年底,初步劃定的全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小于陸域國土面積25%,覆蓋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重要生態區域,有效保護了生物物種及其棲息環境,維護了國家生態安全。其中,各類自然保護地已達1.18萬個,占陸域國土面積18%,提前實現“愛知目標”提出的到2020年達到17%的目標。
四是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取得重大進展。穩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重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2009—2019年,全國共完成造林7039.0萬公頃,成為全球同期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2020年起,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已經率先實現全面禁捕;2021年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將實行為期十年的禁捕政策。
五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和執法力度不斷加大。積極開展部門、區域和國際聯合執法行動,形成嚴厲打擊生物多樣性違法犯罪行為的高壓態勢。2019年全國查處涉及野生動物案件8189起,沒收野生動物數量11.7萬只,涉案野生動物總數持續下降。生態環境部牽頭組織開展“綠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2017—2019年,累計發現34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違法開礦、采砂、在保護區核心區與緩沖區建設旅游設施和水電站等5740個問題,已完成整改3986個。
在推動國內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同時,中國深度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認真履行已加入的生態環境相關國際公約,倡議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先后與100多個國家開展環保交流合作,實施一大批生物多樣性合作項目,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積極貢獻。
三、推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在2016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上,中國獲得COP15主辦權,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的高度認可。COP15將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框架”),明確203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國際社會對此高度關注并給予厚望,將COP15視為解決日益嚴峻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的關鍵歷史性節點。
作為COP15東道國,中國高度重視會議籌備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國際場合,多次提及并推動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對COP15的支持。雖然受疫情影響,COP15會期有所延遲,但中國始終嚴格對照《東道國協議》,認真落實職責、履行義務,不斷完善會場設備設施、會務服務和各項保障措施,積極參與全球關于“框架”的磋商進程,認真籌劃大會高級別會議,爭取舉辦一屆圓滿成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締約方大會。
2019年9月,中國和《公約》秘書處共同發布COP15主題“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Building a Shared Future for All Life on Earth),這一主題與《公約》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2050年愿景不謀而合,順應了世界綠色發展潮流。面對全球性生態危機,中國政府將堅持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與國際社會攜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一是廣泛謀求共識,推動COP15成果達成和持續落實。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積極主動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作出承諾。充分吸收總結“愛知目標”經驗教訓,提出既具雄心又科學務實的新十年目標。積極搭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話橋梁,加強關鍵議題交流磋商,推動各方相向而行、求同化異、增進共識,促進“框架”順利達成。廣泛調動多種資源,拓寬融資渠道,提高資金執行效率,加強科學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支持,切實推動發展中國家履約,保障“框架”的后續落實。
二是強化頂層設計,以生物多樣性保護助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搶抓疫后經濟復蘇戰略機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加快構筑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監管能力,嚴控重要生態空間用途改變,加強對野生動植物資源利用的全過程監管。提高社會各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自覺性和參與度,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良好氛圍。
三是加強國際合作,攜手應對全球環境挑戰。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議題納入國家高層外交活動,不斷推進全球生物多樣性主流化進程。加強雙多邊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領域的對話與合作。充分利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一個星球”峰會、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等高層外交場合,增強伙伴關系認同,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全球多邊環境治理,促使各方凝聚共識,攜手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作者:黃潤秋 為生態環境部部長)
【編輯:王詩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