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10-08 18:58:10
新華社石家莊10月8日電 題:活躍在“東方人類故鄉”泥河灣的農民考古隊
新華社記者秦婧、曹國廠、高博
“哪塊是石頭,哪塊是石器,可能普通人看起來都一樣,但我們一眼就能分辨。”在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遺址群一處古人類文化遺址——馬梁遺址,幾位農民考古技工正在緊張忙碌著,有的專心致志地清掃土層,有的一絲不茍地測量記錄。
泥河灣遺址群,擁有國際地質考古界公認的第四紀標準地層、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和人類舊石器遺跡,被譽為“東方人類的故鄉”。在這里,一些原本“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依托本地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常年扎根田野,積累了豐富的調查和發掘經驗,組成了一支農民考古隊伍。
出生于1961年的白日有是當地考古隊公認最具有“實戰經驗”的資深考古技工。他參與過本地泥河灣石溝遺址發掘,曾在安徽找尋商周時代重要考古資料,去過陜西進行舊石器調查,在天津修復過漢代陶器。發掘、鉆探、拓片、修復,老白幾乎掌握了考古工地上所有技術活。
白日有說,自己走上考古之路源于一次偶然的機會,新世界的大門被打開,找到了自己堅持的事業。
“1991年一次放牲口時,我無意間發現了一塊化石。因為當時不懂,就沒太在意,以為只是普通的石頭,后來有考古專家來調查,才得知那是大象的頭骨化石。”白日有說,腳下的土地上居然有文物,這感覺太新奇了,一下點燃了自己對文物考古的濃厚興趣,1992年他正式走上了這條路。
據泥河灣管委會文物與環境保護局副局長孫永春介紹,農民考古技工們沒有高學歷,但卻有著“硬本事”。他們活躍在考古現場,在文物發掘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農民考古技工可以協助考古專家對古代遺跡進行調查、勘探、測繪、記錄、整理等,有的還可以完成器物修復工作。”孫永春說。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原研究員衛奇評價這些農民技工是捕捉舊石器的好“獵手”,只要有石器就逃不脫他們的火眼金睛。
正因如此,每當有重大考古發掘活動時,都能在隊伍中看到這些“土專家”的身影。
“在大項目開工前,都要先進行考古勘探。我在20世紀90年代曾跟著中科院考古專家衛奇到三峽地區做調研,那次用時近4個月,主要目的是發掘舊石器。”白日有說,當時自己所在小組的6名成員中有4名是農民技工,全組共發現了30多處舊石器遺址。
有活兒就考古、沒活兒就種地,這就是很多農民考古技工的日常。論收入,田野考古遠不如外出打工掙錢多。但在采訪中,記者感受到,因為熱愛,他們對這項工作異常執著。
“這份工作的意義十分重大,讓我感覺自己也在為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盡微薄力量,這種成就感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白日有的兒子白惠元說。作為一名出生于1987年的農民考古技工,這個年輕人已經參與了諸多重大考古發掘,展現出了卓越的田野調查能力。
“去年在馬圈溝遺址魚咀溝1號地點發現了草原猛犸象腳印20多個,根據推測,那些猛犸象腳印的年代距今160萬年左右。我全程參與了這次重要發掘,感覺十分榮幸。”白惠元說。
田野考古是一件辛苦活兒,農民技工們每天在野外作業8小時左右。夏季烈日暴曬,衣服分分鐘里外全濕透;冬季寒風凜冽,手指總被凍得麻木僵硬。條件雖艱苦,但他們卻樂在其中。
“我常說做文物發掘工作不能怕辛苦,一定要具備三力:首先是腦力,考古工作責任大,要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其次是腳力,做田野調查,腿腳勤快必不可少;第三是眼力,辨別和修復文物的過程中,要聚精會神看得準。”近30年的工作經歷讓白日有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考古“小訣竅”。
泥河灣遺址群屬于大型舊石器考古文化遺址群,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自20世紀20年代至今已有近百年的研究史。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泥河灣遺址群已調查發現或發掘舊石器時代早、中、晚不同時期和新石器時代遺址近400處。
這些農民考古技工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扎根田野,為考古事業做出了貢獻。“我會接過父輩的接力棒,繼續這份我熱愛的事業,直到我干不動為止。”白惠元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