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風云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 精測風云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來源:人民網

作者:

2020-10-13 10:26:10

 核心閱讀

今年是我國風云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云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效顯著。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云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出了突出貢獻。

據中國氣象局預計,10月份,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可能有4—5個臺風生成,其中,有1—2個登陸或顯著影響我國華南沿海地區。面對復雜的臺風形勢,天氣預報員們心中有底:風云氣象衛星時刻監測著風云變幻,提供著及時、豐富的觀測數據,臺風蹤跡一覽無余。

今年是我國風云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50年來,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不斷攻堅克難、求實進取,我國風云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效顯著。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云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形成了極軌、靜止兩個系列的綜合觀測星座,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出了突出貢獻。

“風云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云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說。

  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領域領跑的跨越

半個世紀前,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地提出“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并于1970年親自批準研制氣象衛星的任務。

“這些年來,我國風云氣象衛星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領域領跑的跨越。”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表示。

1988年9月7日,我國用長征四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云一號A極軌氣象衛星,獲取了清晰的遙感圖像,從此告別了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

回憶起目睹衛星升空的場景,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感慨萬千:“我當時熱淚盈眶,距離我們決定放自己的氣象衛星過去了近20年,終于有志者事竟成!”

1997年6月10日,我國將風云二號A靜止氣象衛星送入太空,標志著我國繼美國、歐盟之后,成為第三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及地區。

2008年和2010年,我國成功發射風云三號A、B試驗星,實現了極軌氣象衛星升級換代,技術指標與世界先進水平相當,我國氣象衛星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2016年12月11日,我國成功發射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風云四號A星,東半球成像時間由30分鐘提高到15分鐘,對中國區域可實現每5分鐘一次的觀測覆蓋,最高分辨率從1.25公里提高到500米。

2018年6月5日,風云二號系列收官星H星成功發射,成為肩負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使命的“一帶一路星”,開啟了風云衛星國際服務的新紀元。

隨著“風云家族”發展壯大,衛星應用效益進一步充分發揮,我國初步建成了涵蓋各級氣象部門,面向行業和國際用戶的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發展了云、輻射、大氣、陸表、海洋以及大氣成分等上百種遙感產品,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各行各業提供了精細化的衛星數據產品服務。

  為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等提供有力支撐

風云氣象衛星是我國重要的空間基礎設施,是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民生福祉的“天眼”。

今年汛期,我國長江流域等地遭遇歷史罕見汛情,風云衛星在防汛救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7月中旬,衛星通過連續監測發現,鄱陽湖地區雖然強降水弱化、水位下降,但未來長江上游仍有強降水過程,長江九江段水位將持續超警,對鄱陽湖水位具有頂托作用,延緩退水速度,相關圩堤會面臨較大壓力。氣象部門據此建議,保持鄱陽湖周邊圩堤巡查力度,加強圩堤除險和群眾轉移安置工作。

精密的衛星觀測是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時效的關鍵因素之一。這些年來,風云衛星幫助我國不斷提升天氣預報預測準確率。目前,利用風云衛星可開展臺風、暴雨、強對流、大霧、沙塵、霾等災害性天氣,以及洪澇水體、森林草原火災、高溫和干旱等地表環境的監測。

“風云三號極軌衛星組合,每天6次巡查我國各大江河流域和湖泊,為天氣預報和抗洪搶險決策提供數據支持。”楊軍介紹。

風云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唐世浩表示,在臺風監測中,風云衛星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自風云二號衛星投入運行以來,截至今年8月底,西太平洋生成的566個臺風、登陸我國的165個臺風,監測無一漏網。風云四號衛星投入運行后,我國對臺風、暴雨等災害天氣的監測識別時效從15分鐘提高到5分鐘,24小時臺風路徑預報平均誤差從95公里減小到71公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風云衛星生態遙感服務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作用突出。風云衛星能夠對整個地球環境進行綜合探測,使人們準確地了解資源、環境的動態變化,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服務。各級氣象部門利用以風云衛星為主的多源衛星資料,開展了對城市熱島、水體洪澇、火情、植被等的特色衛星遙感應用服務,在生態氣象要素監測、生態環境災害監測、生態紅線保護、生態質量綜合評價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

  我國已為115個國家和地區提供風云衛星資料和產品

風云衛星成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新品牌。2018年6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上指出,中方愿利用風云二號氣象衛星為各方提供氣象服務。目前,我國已為115個國家和地區提供風云衛星資料和產品,有29個國家注冊成為應急保障機制國際用戶,面向39個國家開通了綠色服務通道,來自100多個國家的1200多名學員接受了風云衛星應用專題培訓。風云衛星已在越南、菲律賓、莫桑比克等國臺風災害監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風云衛星數據和產品,被廣泛應用于海洋、農業、林業、環保、水利、交通、航空、電力等行業,產生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中國氣象局通過衛星廣播、互聯網等多種手段,每天為各行業提供海量數據。國內接收與利用風云衛星資料的用戶超過2700家,覆蓋近百個行業,投入產出比超過1∶40。

劉雅鳴說,作為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成員、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值班衛星,風云衛星正在為全球用戶提供不可替代的氣象觀測服務。中國氣象局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防災減災預警服務體系,被世界氣象組織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之一,這其中風云氣象衛星功不可沒。

“中國風云氣象衛星長期以來是世界氣象組織空間計劃的主要參與者和貢獻者之一,它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提高了非洲等地區發展中國家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能力,已成為世界氣象組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基礎設施。”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風云二號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許健民表示,未來,我國會繼續發展第三代風云衛星及應用體系,充分發揮風云衛星作為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前哨作用,為保護生命安全、服務生產發展、促進生活富裕、建設生態文明提供有力支撐。

[責任編輯:楊凡、武云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