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11-27 10:50:11
新華社香港11月27日電 題:李小龍的武與藝:八十載精神長存
新華社記者 劉斐
11月27日,香港郵政推出一套名為“李小龍——武藝傳承”的特別郵票。這一天是李小龍誕辰八十周年的日子。
在這一套六枚的郵票上有李小龍四部電影的劇照和截拳道與哲學的意象。
香港振藩截拳道總會會長陸地對“李小龍是武術家、演員和哲人”的說法“深以為然”。他說,李小龍“融哲于武”,以獨到的“陰陽一元論”成就了自創的截拳道。
1974年,也就是李小龍去世次年,就讀香港一所中學的陸地意外接觸到了詠春拳。這個在戲院中看過李小龍所有電影的少年,當時并未想到會走上“功夫人生”,更沒想到以后會成為李小龍在詠春的師侄、截拳道的徒孫。
“當時我迷上了詠春,就提議學校組織了個功夫會,業余練一練。”陸地說,直到自己大學畢業后才立志正式學功夫。
同李小龍一樣,陸地也是先學了詠春拳。而陸地的授業師傅正是李小龍的授業師兄黃淳樑。后來,陸地成了詠春拳師傅,又向李小龍的中后期弟子黃錦銘學習了截拳道,并于2000年在黃錦銘的授權下設立了“振藩國術館”,教習功夫、弘揚國粹。
20世紀60年代,李小龍赴美讀書期間在西雅圖開辦了自己第一所武館,名字正是“振藩國術館”。“振藩”是李小龍的本名,寓意“喚醒和震撼外邦”。彼時,李小龍在信中談到開辦武館的緣由,其中一條就是“希望讓全世界了解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
漸漸地,李小龍創立發展了截拳道。“截拳道與傳統武術在理論內涵和動作招式、發力方式等方面都是反其道行之。”陸地說,傳統武術是扎穩馬步后,將力量由腰通過脊柱發送到手上,而截拳道則是手先發力,再帶動腰,帶動馬步。
李小龍曾說:“截拳道是什么?毫無疑問是中國武術!一個沒有門派之分,反對讓武術流于形式,從傳統模式中解放出來的中國武術。”
后來,李小龍寫了篇名為《從傳統武術中解放你自己》的文章,前后修改了8個版本,都收錄在了他寫的《生活的藝術家》一書中。
李小龍把他的武學與哲學概括為“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將它印在了名片上,掛在了美國的“振藩國術館”里。如今,這12個字也印在了陸地的名片上,掛在了香港的“振藩國術館”里。
“我讀書少,你可不要騙我”——這句李小龍電影中的臺詞,已成當代網絡上的“梗”。其實李小龍讀書可不少,酷愛讀書的他藏書頗豐。大學時修讀過哲學的李小龍更是“融哲于武”,哲學把他的截拳道帶入了武術的新境界,而截拳道也帶他走進了電影界新的領域。
在香港生活的18年里,李小龍參演了23部電影,這些對他而言“純屬消遣”。早年,李小龍在美國也曾得到好萊塢邀約,參演一些角色,但李小龍認為這些角色不適合他,因為作為黃皮膚的中國人不可能成為白種人的偶像,更不能振奮起同胞們的情緒,他決定回到香港“為中國電影的發展盡一份責任”。
回港后,李小龍陸續在20世紀70年代初擔綱主角拍攝了《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斗》等影片,以中國人不可欺侮的民族宣言、強烈的愛國意識和民族精神,引發了華人世界的共鳴,更掀起了全世界范圍的“功夫熱”,改變了中國人在西方人眼中“孱弱”“落后”的陳舊形象。
“李小龍的功夫電影同之前看過的武俠電影很不一樣,他的功夫更真實,動作更漂亮。”回憶起兒時在戲院看電影的日子,陸地說,李小龍的電影改變了很多觀眾對武俠影片的看法,也促使當時香港功夫電影的水準提升。
飛腳踢碎“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告示牌、大聲喊出“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1972年,李小龍主演的《精武門》奪下當年香港票房亞軍。彼時,處于英國殖民統治下的香港,中國人政治地位遠低于外國人。在海外,華人更是長期遭受歧視。
曾在戲院為《精武門》熱血沸騰的陸地說,李小龍之所以自美返港拍戲,也是因為感受到了白人世界的歧視和不公。自始至終,李小龍都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肯定自己練的是中國功夫,而他電影中表現出的也都是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
事實上,李小龍的其他幾部影片也都反映了同一個主題——中國人在外國人面前絕不低頭,打斗只是這種精神的表現形式。
在李小龍出生80年后的今天,全世界都在紀念他:美國標準收藏公司發行一套全新修復的李小龍電影藍光紀念合集;天津人民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聯合推出李小龍誕辰80周年紀念版《李小龍信札:功夫、表演和生命》;香港文化博物館延長“武·藝·人生——李小龍”展覽……
如今,在香港維多利亞港畔的“星光大道”上有一尊李小龍銅像,默默訴說著他的故事。而在陸地的“振藩國術館”中,隨著拳腳的起落,李小龍的武術與武德正在傳承。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