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1-01-15 10:41:01
原標題:與哲學、工學等傳統學科并肩 我國新設置“交叉學科”門類
來源:光明日報
與哲學、經濟學、理學、工學等傳統學科并肩——
我國新設置“交叉學科”門類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15日 01版)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日前印發通知,新設置“交叉學科”門類,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作為下設一級學科。
“交叉學科”正式成為學科門類,教育部相關負責人還透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在研究制定交叉學科設置與管理的相關辦法,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交叉學科設置與目錄管理制度。
為何需要單獨設立“交叉學科”門類?新增的兩門“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為今后“交叉學科”門類下的一級學科設置,提供了怎樣的指導?
學科門類為何設: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指出,“要下大氣力組建交叉學科群”。去年8月,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提出要建立“交叉學科”門類。
為何要單獨設立“交叉學科”門類?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要實現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學科之間的深度交叉融合勢不可擋。”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指出,設置“交叉學科”門類,在學科專業目錄上進行直接體現,可以增強學術界、行業企業、社會公眾對交叉學科的認同度,為交叉學科提供更好的發展通道和平臺。
“培養高層次人才。”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張端鴻表示,設置“交叉學科”門類,并探索設置門類下的一級學科有助于突破傳統的管理模式,為科技創新和交叉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提供新的框架。
“從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再到建立學科的‘交叉學科’門類,可以發現我國的高等教育強國戰略從組織層面走向了知識的核心。”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羅燕梳理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脈絡后總結道。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杜瑞軍坦陳,“知識的組織、探索、發現過程越來越昂貴,必須需要國家的投入。僅僅依靠個人,或者某一個組織很難實現。通過設立學科門類,有利于國家根據學科門類組建隊伍、建立平臺、投入資源。政治決定學科的門類,行政決定了學科的資源配置方式,知識決定學科發展的廣度和深度,三者之間彼此不可或缺。”杜瑞軍進一步分析說。
一級學科從哪來: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在“交叉學科”門類下,“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作為一級學科設置,都直指相關領域人才的培養。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指出,維護國家安全,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全球視野、全局觀念、戰略思維、政治意識、能力擔當的國家安全人才。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作出設立‘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的決定,更是要構建支撐集成電路產業高速發展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從數量上和質量上培養出滿足產業發展急需的創新型人才,為從根本上解決制約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說。
這也符合“交叉學科”門類要培養高層次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內在需求。在張端鴻看來,“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兩個一級學科的設置,是在考慮國家重大需求的情況下,結合研究對象的知識集成特點,以及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上的多學科交叉特征而設置的。
這位負責人指出,這兩個學科,由于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在理論、方法上涉及較多的現有一級學科,顯示出多學科綜合與交叉的突出特點,經專家充分論證,設置在交叉學科門類下。
哪些學科能上升成為一級學科?杜瑞軍認為有以下幾個標準:“是否符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這是前提;已有知識體系和結構的儲備情況,是否能支撐國家重大戰略的可持續發展,是基礎。”
新增的兩門“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為今后“交叉學科”門類下的一級學科設置提供了怎樣的指導?羅燕認為,學科的本質是人類學習知識的一種制度,因此設計一門新學科,無論一級還是二級都需要滿足有獨特的研究對象,有獨特的概念知識體系以及遵從嚴格的研究方法。
學科規則咋創新:全過程按照獨立交叉學科管理
盡管“交叉學科”門類已確定,但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也透露,未來還要進一步明確什么是交叉學科、交叉學科如何建設發展、依托交叉學科如何開展人才培養等基本問題,并在交叉學科設置條件、設置程序、學位授權與授予、質量保證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定。
“高校已經在跨學科人才培養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但最終在學位授予、質量保障等方面實際上仍落在一級學科身上,還是很難突破傳統一級學科的管理模式,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仍然會受到傳統框框的約束。”張端鴻說,“交叉學科”門類一級學科需要突破傳統的學科管理框架,全過程按照獨立的交叉學科為單位進行管理,形成完整的交叉學科管理制度體系。
在完善“交叉學科”門類建設上,還有哪些舉措應緊隨而至?
“新的一級學科應該包含哪些知識體系,這些知識體系如何融合。比如說‘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應該包含哪些已有的學科、需要新設立什么樣的學科平臺?”杜瑞軍指出。
張端鴻則認為,最大的挑戰來源于教師管理,“‘交叉學科’門類的教師絕大部分來源于不同學科,需要探索科學的雙聘機制和評價機制。相關的學生評價和成果評價,需要建立具有針對性的同行評議機制,避免同行專家仍然用傳統學科思維左右評價結果。”
羅燕關注到“交叉學科”門類學位授予的問題。“學位是學生在某學科領域學習成果的合法性證明,因此‘交叉學科’門類頒發學位需要滿足以下條件:學科的知識規訓清晰成熟;課程體系覆蓋并反映該學科既有和前沿的發展,特別是其概念和知識體系;學生在本學科的研究方法指導下,就其獨特研究對象開展知識生產活動并達到初級、中級或高級水平。”
“高校師生肯定會有適應性問題和壓力,在國際進行學術流動時可能會有一定障礙,畢竟各國高校招聘老師和學生都是按學科來的,但最終目的也是傳承和發展該學科的知識體系。”羅燕說。
(本報北京1月14日電 本報記者 楊颯 晉浩天)
【編輯:黃鈺涵】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