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2021-01-18 14:56:01
一組數字令人驚訝:近3年來,塔里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共有30支小隊570人深度參與“全國農科學子聯合實踐行動”,深入新疆南疆的21個貧困村探索產業扶貧帶貧益貧對策,全力助力脫貧攻堅。
另一組數字也令人驚訝:塔里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教授吳翠云1人,近年來為新疆南疆的職工群眾開展各類培訓100余場次,技術推廣面積500余萬畝,實現產值超30億元,百余次穿行于南疆各地,整理記錄上萬條科研數據。
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塔里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就堅持向喀什、和田等偏遠貧困地區定期派出專業教師掛職,積極引導大學生參加“三支一扶”“西部計劃”志愿服務。近年來,學院共有800多名志愿服務南疆的畢業生留在基層工作。
學院黨委書記蔣學緯說:“南疆需要什么技術,我們就研究什么技術,南疆需要轉化什么樣的科技成果,我們就轉化什么成果。”為此,學院組建了香梨、棉花、設施農業等9個團隊,6名兵團級、32名校級科技特派員常年活躍在南疆4地州13個縣市、4師市27個團場生產一線,并建立了6個科技示范基地。
“紅棗公主”是百姓對她最好的稱謂
“不能著急,盡量把它碾碎,研磨得越細,能提取的量就越多……”2020年12月7日,在塔里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實驗室里,吳翠云正帶著學生篩選紅棗優良品系。
紅棗很適應新疆南疆的生長環境,吳翠云就把紅棗品種選育作為一項重要的科研課題,讓新品種、新技術成為助力南疆群眾脫貧致富的“法寶”。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47團職工陳振彪還記得,他第一次見到吳翠云老師時是2013年底。那天,吳翠云到47團開展紅棗規范化管理技術示范與推廣工作,為職工群眾提供密植棗園整形修剪、花果精細管理、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服務。
“以前棗樹坐果率很低,采用了吳老師的管理技術后,收成好了很多。”陳振彪說。在吳翠云的指導下,陳振彪在林下種植飼草,覆蓋園藝地布,防止水分蒸發和雜草生長,果樹收益翻了一番。
為更好地服務南疆林果產業,助力群眾增收,吳翠云把自己的科研方向轉到為職工群眾脫貧攻堅解決實際問題上,她積極探索紅棗產業化發展新路徑,研究的紅棗密植高效優質栽培技術體系及棗園林下養殖(種植)模式與技術,應用于南疆14個農牧團場及12個地方鄉鎮,獲得大豐收,增產效果明顯,她也被親切地稱為“紅棗公主”。
吳翠云說:“種棗樹是很多群眾的生計,我們這些年做的工作就是為了給群眾提供更優良的紅棗品種。目前新品種選育研究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希望能夠選育出更適合南疆地區種植的優等品種,提高群眾收入,也讓新疆從‘紅棗大區’成為‘紅棗強區’。”
科技服務團隊成群眾最喜歡的隊伍
2020年金秋時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12團十連職工高元瓊的香梨園里,黃澄澄的香梨正裝箱運走。采用了塔里木大學研發的新型授粉技術的香梨,個頭飽滿勻稱,增產近30%。高元瓊說:“塔里木大學每年都來許多師生,他們很熱情,耐心教我們如何科技種梨,才讓我們有了這樣好的收成,真得感謝他們。”
2020年年底,學院又派出人員前往和田地區皮山縣農場開展為期90天的幫扶工作,90天里,他們開展科技培訓30多場次,服務職工群眾1.02萬人次,指導林果面積達2.1萬畝。
全國道德模范尤良英成立了“蒲公英樂園”幫農助農,學院就派出各方面的科技師生與尤良英的萬農種植專業合作社建立了農科學子聯合實踐行動基地。通過專家教授科技示范戶及能人,再教合作聯社職工的“傳幫帶”形式,幫助合作社形成了本地化技術力量。
在皮山農場,學院派出的科技服務團隊獨創了與各連“兩委”及理事會共建服務組,在生產管理、產品質量提升等環節為農戶現場示范,形成“農戶+技術服務+企業”三方參與,連“兩委”與理事會共同監督的生產保障機制,保證科技種植落到實處。
蔣學緯說:“多年來,學院選用‘周年生產實踐’‘畢業生產實習+貧困幫扶縣團’等模式,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建校以來,學院共為社會培養農科人才10616名,其中68.5%留在了新疆南疆。為了直接助農脫貧,學院將農業生產一線作為教師實踐教學課堂和學生助農扶貧考場。比如園藝專業,會在夏冬兩季安排修剪實習,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在春秋兩季安排生產實習。”
正是因為這樣的培養方式,學院杜紅斌等3人獲得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三區三州”脫貧攻堅專項記大功獎勵;牛建龍在麥蓋提縣參加“訪惠聚”駐村工作期間,邀請學院專家26人次進村科技服務,建成了棉花高產示范田和紅棗高產示范園;設施農業服務團隊的劉義飛與企業聯合開發沙漠戈壁設施農業水肥智能管控系統并轉化利用推廣,形成了科技“帶貧益貧”長效機制。
科技扶貧接力沒有終點
“果樹栽培和管理有很強的時間節點,錯過了就會影響到果農的收成。”2020年國慶中秋雙節,57歲的王新建沒有休息,而是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5團,為3個連隊的少數民族果農做技術培訓。
20世紀50年代,王新建一進校就和科技服務結了緣。說起科技扶貧的話題,他的話匣子一下打開了:“那時候,我的老師閆春雨帶著我們去農村開展科技服務,指導貧困老百姓種果樹。”5年的堅持,師生們硬是把12萬畝果園打造成了高產園,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了起來。閆春雨的言傳身教深深影響了王新建,他接過了科技扶貧的接力棒,一干就是30多年。
和王新建一樣,吳翠云也記不得有多少次沒在家過節了。作為學校科技服務助力脫貧攻堅的帶頭人,除了給學生上好課,另一件讓她心心念念的大事就是為農牧民提供科技服務。吳翠云的課表和別人的不一樣,周五和周一都沒有課,這是她特意要求的。她長期在兵團第十四師皮山農場和224團開展科技服務,去一趟開車需要9個小時。“我周五早上出發,晚上趕到服務地點,周六周日忙完科技服務,周一返回學校,這樣就不耽誤給學生上課了。”吳翠云說。
如今,吳翠云的徒弟林敏娟等一批教師,也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幾代師徒接續發力科技服務和脫貧攻堅,一代接著一代干,源源不斷地把技術送到老百姓手中。
考慮到和田地區和第十四師偏遠鄉村連隊農業技術人才極度匱乏,學院在洛浦縣和皮山農場、47團、225團設立了4個實習基地。根據基層實際需要,安排相應專業在關鍵農時開展畢業生產實習。“我們選擇把學生實踐基地建在脫貧攻堅一線,建在最貧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塔里木大學黨委書記趙光輝說。
碩士研究生武鵬雨讀本科時就經常和老師張銳到基地參加實習,幫助果農修剪。“在這樣的實習基地里,既能得到鍛煉,又能和果農打成一片,為他們脫貧提供支持。”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