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21-01-28 08:38:01
原標題:無障礙坡道反成“不歸路”?無障礙城市建設任重道遠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深圳1月28日電 題:無障礙坡道反成“不歸路”?無障礙城市建設任重道遠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孫飛 王豐
日前,有網友反映,深圳一位身患“瓷娃娃病”的殘障人士陳小平,在回家途中因道路無障礙設施不完善,在一個小坡道上不慎從輪椅上跌落,導致腦部傷勢過重不幸離世。小坡道為何成為“致命路”,無障礙城市建設如何保障和完善?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小坡道成“致命路” 無障礙設施存短板
陳小平患有成骨不全癥,又稱“瓷娃娃病”,需要依靠輪椅出行。她生性樂觀,積極參加助殘公益事業,被朋友們稱為“輪椅上的小仙女”。
陳小平積極參與公益助殘活動。陳小平友人供圖
1月11日下午,陳小平坐著電動輪椅試圖順著一條無障礙通道,進入深圳寶安區新和大道馬路邊的人行道,在爬坡時翻倒,頭部摔到地面受傷。
“下午5點多人還是清醒的,后來開始嘔吐、臉色發黃。”陳小平的二哥陳小勇回憶說,看情況不對,陳小平被送到醫院,后被診斷為特重型顱腦損傷,雖經醫院全力搶救,陳小平還是離開了人世。
經過現場探訪,陳小平的親友認為,位于深圳寶安區的新和大道存在無障礙設施不完善等問題。記者聯系深圳市殘聯相關負責人,但對方不予回應。
還未修補的深圳寶安區新和大道路口。陳小平友人供圖
記者21日在新和大道現場看到,事發路面在設計上被稱為緣石坡道,是城市無障礙設施的一部分。事發現場照片顯示,緣石坡道坡度較陡,且出事前嚴重破損,分隔柱部分擋在旁邊的盲道中間。事件發生后,當地有關部門對路面坡道進行了修補。
修補后的深圳寶安區新和大道路口。新華社記者 孫飛 攝
2012年發布的國家標準《無障礙設計規范》規定,緣石坡道的坡度最高不得超過1:12。“事發地坡度比較大,對于坐輪椅的殘疾人來說通行有些困難。”陳小平的朋友、同為殘障人士的江文山說。
當地尚未披露涉事無障礙通道的坡度數據,但通過對比圖片可以看到,經過修補后,路面大為平緩。
盡管事發路口消除了安全隱患,但周邊的無障礙設施仍有待完善。記者在新和大道上沿路走了數公里約10個路口,不少路口坡度較大,分隔柱較為密集、部分間距只有約60厘米,有些分隔柱還立在盲道上。
事發地的周邊路口。新華社記者 孫飛 攝
記者了解到,輪椅的寬度通常就為60厘米左右,如此密集的分隔柱對殘疾人“不算友好”。根據國家標準《城市道路交通設施設計規范》規定,分隔柱的間距宜為1.3米-1.5米。
多重問題疊加 無障礙城市建設任重道遠
一些受訪專家和助殘公益人士表示,多年來,深圳建設了不少無障礙設施,但也留下了一些遺憾。
“部分建設者和驗收者,無障礙理念相對缺乏,導致一些不規范、無效,甚至會造成危險的無障礙設施的存在。”深圳大學殘障與公益研究院專職研究員牛原說,緣石坡道坡度過高是常見問題之一。
實際上,無障礙設施“有障礙”在很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存在。據媒體報道,2019年,“北京截癱者之家”創辦人文軍在云南大理考察無障礙路線時,疑因無障礙路口被占用,掉落一酒店地下停車場入口,發生意外。如今,陳小平的離世讓不少網友再次發出疑問:“無障礙出行怎么就成了輪椅使用者的一條不歸路?”
不少專家認為,一些城市的無障礙設施,亟待升級完善。牛原表示,深圳當前的無障礙城市建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把不健全的設施進行全面改造和升級,并通過無障礙城市來創建宣傳無障礙理念,但當前無障礙設施區域發展差距較大。
“比如深圳的羅湖、福田改造進度較快,地面采用了下沉式井蓋,配備人工智能人行信號燈等,但一些原特區關外的區域改造進度相對較慢。”牛原表示,當前深圳的無障礙城市建設還存在部分已建成設施被侵占或被破壞、社會對無障礙城市創建認識不夠等問題。
“無障礙城市建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過程,現在仍任重道遠。”牛原說。
事發地的周邊路口。新華社記者 孫飛 攝
深圳市關心行動基金會無障礙公益基金會主任羅洪堅介紹,“無障礙”是社會公眾的共同福利。無論是蹣跚學步的孩童、不小心崴了腳的成人,還是身懷六甲的準媽媽、拄著拐杖的半失能老人,每個人一生中都會不止一次需要無障礙設施。
“特別是在‘銀發浪潮’來臨的背景下,無障礙設施建設將成為一項基本的公共服務供給和重要的社會治理方式。”羅洪堅說。
強化法治保障 構建全方位無障礙格局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無障礙城市建設涉及殘聯、教育、住建、交通、城管等多部門,但當前一些地區的無障礙城市建設仍以倡導為主,各個部門之間聯動較缺乏、責任不明晰,導致相關部門缺少主動性。
“我們希望從立法層面將無障礙城市建設進一步強化,形成問責機制,保障無障礙城市建設落實。”牛原說。
近期發布的《中共深圳市委關于制定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強殘疾人康復和保障服務水平,建設無障礙城市。
事發地的周邊路口。新華社記者 孫飛 攝
有關專家建議,要強化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和驗收單位的責任,如對未按照無障礙標準建設的,聯合驗收的牽頭單位或者參與單位不得辦理竣工聯合驗收手續等。
此外,無障礙城市建設是一個系統的、復雜的綜合工程,既包括看得見的“硬設施”,也包括看不見的法治、制度、文化等“軟實力”。當前,一些地區還存在無障礙城市理念和文化未樹立、城市信息無障礙服務和軟件支撐落后、無障礙產業化程度不高等問題。
“無障礙建設的內涵與外延要從有形的道路交通、公共設施等,延展到無形的制度文化、行為習慣、社會心理、公共意識。”牛原認為,要建立全面無障礙城市的規劃設計和政策標準體系,從物理空間、行為規范、文化觀念等方面全方位構建無障礙城市格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