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向良種良田要高質量發展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2021-02-05 07:38:02

原標題:向良種良田要高質量發展

來源:人民日報

種子,是糧食安全的根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于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如何看待這一最新部署?打好種業翻身仗、牢牢守住耕地紅線,進一步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該從哪里著手?記者進行了采訪。

加強良種來源和供給保障,提高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水平

“好種子才能產好糧。這幾年,我們基地種的都是‘川優6203’水稻,屬于適合川蜀地區氣候的長粒型優質香稻。”四川內江市東興區宏展糧油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胡紅兵介紹,這種水稻畝產超過650公斤,收購價比普通水稻高20%—30%。

一粒小小的種子,對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起著關鍵支撐作用。目前,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總體上,我國農業用種安全是有保障的,風險是可控的。”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說。

不過,良種來源和供給仍有短板。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分析,受育種水平及栽培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我國玉米、大豆等作物品種與國際上存在差距,大豆單產普遍只有國際先進水平的60%左右。“提高單產,關鍵靠良種。現代育種技術能夠有效改善作物的抗病、抗倒伏等性狀,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存在短板。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說,近年來,我國種業科技進步明顯,但核心技術創新還不足,主要體現在種質資源挖掘、技術創新應用以及商業化育種體系等方面。

農業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是種業原始創新的物質基礎。“從源頭破解‘卡脖子’難題,是種業打翻身仗的鑰匙。”李國祥說,我國地域廣闊,氣候和自然環境差異大,物種豐富,是我國種業全鏈條自主創新極其有利的條件。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表示,要緊密圍繞我國農業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加快培育抗赤霉病節水小麥、高產優質水稻等重大新品種。同時,要加大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夯實糧食生產土地根基,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建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表示,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就是守住糧食生產的“安全線”。

2020年,國辦印發《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和《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明確“將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于糧食生產”等要求。近日,農業農村部對統籌和利用撂荒地、促進糧食和農業生產發展作出具體部署。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推進和資本下鄉,有的地方繞開耕地用途管制規定,將農用地非法轉為非農建設用地進行開發,有的地方將農業結構調整簡單理解為壓減糧食生產等。葉興慶說:“這些行為,必須堅決遏止,同時落實好耕地占補平衡政策。”

提升耕地質量,必須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2020年,我承包的地塊有30畝納入了土地平整范圍,往后種地收入還能漲。”湖南平江縣白茅塅村種糧大戶黃新根說。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我國將推進1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發展高效節水灌溉1500萬畝。

耕地質量提升,要在關鍵處拿出關鍵措施。2021年,我國將啟動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集中連片推進黑土地綜合治理,加快改善黑土地設施條件、內在質量、生態環境等,開展保護性耕作6000萬畝。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關義新表示,實施推廣保護性耕作,不僅能減少風蝕水蝕、提高土壤有機質,還能有效促進作物抗逆增產。

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從根本上守住糧食安全。葉興慶說,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立足整個產業,通過集聚整合資源要素,建立以糧食生產為基礎、“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延伸的產業體系。既有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升供給質量,同時能有效調動糧食主產區積極性,讓種糧農民分享到更多產業鏈增值收益。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2021年將聚焦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選擇產糧大縣集中、基礎條件良好的區域,加大傾斜支持力度,著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打造一批國家級糧食安全產業帶,提升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動農業生產綠色發展

“我們的5萬畝饒河大米從育苗、收割到晾曬實行全流程統一管理,不輸世界級品質好米。”黑龍江饒河縣勝利米業有限公司銷售總監潘培軍介紹,公司的2000畝鰍稻米,泥鰍在水稻田里游,既能松土,又能給水稻提供養料,產出的米粒更實。

綠色、優質已成為我國糧食生產的主旋律。2020年,新認證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2.2萬個,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達97.8%。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超過75%,農作物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4年負增長。

過去,一些地方過量使用化肥,成了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近年來,各地通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機械深施、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施肥技術和產品提高化肥利用率,通過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替代和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通過推進統防統治、裝備新型高效藥械提高農藥利用率。

推動進一步節肥節藥,需要補齊相關的技術、機制短板。全國農技中心主任魏啟文分析,目前我國綠色防控產品加工水平和產業化水平還不高,生物農藥防治效果差別較大,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能力和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提高肥料利用水平,需要集中力量突破制約肥料高效利用的重大技術,逐步細化完善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科學施肥技術方案。

畜禽糞污和秸稈等農業廢棄物,是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一大難點。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說,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重點,發展區域生態循環農業,是推動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的有效方式。

在山東龍口市黃山館鎮隋家莊村,每年“三夏”期間,成捆的麥秸從地頭直接運往附近的奶牛場。格潤富德農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有關負責人介紹,秸稈經晾曬、粉碎后,成為奶牛粗飼料的重要補充,還能制作成優質的牛床墊料;牛糞作為優質有機肥還田,消化了多余的秸稈,從源頭上保證了糧食和乳制品的質量。

近年來,我國已逐步建立起秸稈收儲運體系,因地制宜推動秸稈綜合利用。2019年全國秸稈利用量6.34億噸,其中秸稈飼料化利用量1.03億噸。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2021年將開展有機肥替代和農膜補償試點,再創建100個綠色防控示范縣,完成污染耕地安全利用5000萬畝和耕地輪作休耕4000萬畝。為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要擴大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范圍,再制修訂100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再認定1萬個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推進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盡快實現全覆蓋。(記者 高云才 郁靜嫻)

[責任編輯:楊凡、崔中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全球存在約4000種新冠變異病毒?美疫苗接種難逃種族差異

中新網2月5日電綜合報道,根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2月5日6時22分許,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過1.04億例,有...[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1-02-05

31省份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0例 其中本土病例6例

中新網2月5日電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微博消息,2月4日0—24時,31個省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20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14例(...[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1-02-05

破紀錄了……告急!告急!告急!

我國江南、華南大部、西南南部等地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少4–7成,且降水分布很不均勻。其中,廣西、湖南、云南等省區旱情初現,局地出現人畜...[詳細]
廣州日報 2021-02-05

吉林新增無癥狀感染者2例:長春1例,通化1例

2月4日0-24時,全省新發現無癥狀感染者2例(長春市1例,通化市1例),均是通過對應檢盡檢人員開展主動檢測篩查發現;有27例(長春市2例,通...[詳細]
人民日報客戶端 2021-02-05

中國超2.5億人受脫發困擾 “禿”如其來的煩惱怎么破?

中國超過二點五億人受脫發困擾。”當然,這樣的檢測方法不適用所有的脫發,比如雄激素性脫發就很難這樣檢測出來。“雄激素性脫發從青春期就...[詳細]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1-02-05

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四問

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四問。——解析《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亮點。如何避免耕地“非糧化”“非農化”傾向[詳細]
光明日報 2021-02-05

人民幣升值對實體經濟影響有限

近期人民幣對美元持續升值主要是內外部環境變化的市場反應——。2月4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4605,較前一交易日上漲64個基點。截至目...[詳細]
經濟日報 2021-02-05

海上油氣產量為何再創新高

日前,我國海上最大油氣生產商——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宣布,2020年中國海油海上油氣產量突破6500萬噸油氣當量,創歷史新高。新年伊始...[詳細]
經濟日報 2021-02-05

法治青年說 | 終結人人影視的,是盜版不是盜火

名噪一時的“人人影視字幕組”涼了。3日,上海市公安局通報,上海警方歷經3個月縝密偵查,在山東、湖北、廣西等地警方的大力配合下,成功偵...[詳細]
新華網 2021-02-05

守護“地球之腎”,法律和科技缺一不可

全球近90%的濕地已消失,消失速度是森林的3倍。這種間接、零散的規定很難對濕地生態系統進行系統、全面保護,影響到濕地作為生態空間、生態...[詳細]
科技日報 2021-02-05

人民日報:涵養“初學者”心態

前所未有的成功,永不止步的追求,折射出中國航天人的雄心壯志,同時也提醒我們,面對成績不自滿,時刻保持進取心,才能不斷攀登新的高度,...[詳細]
人民日報 2021-02-05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