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21-03-21 16:34:03
原標題:專家:建議成年人最佳睡眠7至8個小時
來源:新華社
我很累,為什么睡不著覺?——每當夜幕降臨,總有一些人難以入眠,其中不少是“90后”“00后”青壯年。在忙碌了一天之后,還要捧著手機度過漫長孤獨的夜晚。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記者走訪多家醫院睡眠門診了解到,睡眠障礙人群呈現發生率升高、患病人群年輕化等新特點。此外,“喝酒助眠”“白天補覺”等一些常見的做法其實存在誤區。
◎“睡眠障礙”人群年輕化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介紹,睡眠障礙是一組以“睡不著、睡不好、睡不醒”為主要表現的臨床常見疾病。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經濟壓力的增加,睡眠中心的門診量逐年上升。
“以前門診很少見到年輕群體的失眠病例,最近幾年來看病的高中生、初中生屢見不鮮。”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孫偉說,相關數據也顯示青壯年睡眠障礙的發生率逐年升高。
《2020年中國睡眠指數報告》指出,2020年國民的平均睡眠時長為6.92小時,經常失眠的人群占比增長至36.1%,其中年輕人的睡眠問題更為突出,有69.3%的“90后”會在23:00之后入睡,其中不少存在入睡困難。
陸林介紹,在睡眠門診中經常會見到如IT人士、新聞媒體記者等工作壓力較大、生活節奏不規律的年輕人。他了解到,有超過一半的年輕人主動熬夜,還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工作原因面臨“被動性熬夜”。
“我們一般建議成年人最佳睡眠7至8個小時,高中生8個小時,初中生9個小時,小學生10個小時。減少睡眠時間,其實是在透支自己的健康。”陸林說。
◎“喝酒”“補覺”助眠效果不明顯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詹淑琴等業內人士表示,一些改善睡眠的常見方法,如睡前玩手機、喝酒助眠、白天補覺等,其實都是錯誤的觀念。
誤區一:睡前玩手機。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睡眠醫學科主治醫師范滕滕告訴記者,手機、電腦等設備的LED屏所發出的藍光會減少褪黑素的分泌,影響晝夜節律系統,導致睡眠質量下降、入睡延遲和睡眠周期紊亂。
誤區二:喝酒助眠。“雖然喝酒以后可以出現促進入睡的假象,但是喝酒以后入睡通常是淺睡眠,而不是深睡眠。”孫偉說,睡前一杯紅酒是不少人的習慣,其實飲酒不僅不能改善睡眠,還可能不慎養成嗜酒的壞習慣。
誤區三:提前準備“醞釀”。有的人認為要想睡個好覺,需要比平時提前睡,實際上,這樣做反倒容易失眠。孫偉說,人們在睡不著的時候,會做一些與睡眠無關的事情,越來越精神,即便是躺著“數羊”的助眠效果也不明顯。
誤區四:白天或周末“補覺”。人們通常認為前一天熬夜沒睡好,第二天可以多睡彌補。詹淑琴說,延遲起床時間來補償睡眠,會形成習慣性晚睡晚起的惡性循環。休息日睡懶覺,會打破平時形成的睡眠節律,并不利于提高睡眠質量。
誤區五:打呼嚕不等于“睡得香”。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睡眠中心主任、呼吸科主任醫師韓芳提示,當出現鼾聲高低不均等情況時,可能存在睡眠呼吸暫停等疾病,需要加以重視。
◎科學方法找回良好睡眠
今年是“世界睡眠日”提出的第21年。睡眠醫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交叉學科,目前中國已有超過2000家醫院和高校設立了睡眠醫學中心或睡眠研究實驗室。在專家們看來,普通人該如何正確改善睡眠呢?
孫偉提示,良好睡眠的基礎是要保證相對固定的生物鐘。他建議,最佳情況是晚上10:30—11:00上床,早上5:30—6:00起床,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適當調整,最重要的是作息時間要相對固定,養成良好的睡眠節律。
針對年輕人壓力大造成的失眠情況,北京朝陽醫院呼吸睡眠中心主任醫師郭兮恒表示,規律且一定強度的運動對改善睡眠很有幫助。《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鼓勵每周進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運動,或者累計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身體活動。郭兮恒提醒,中老年人宜選擇中等以下強度的運動。
當前,一些可穿戴的睡眠和健身監測設備為普通人改善睡眠提供了參考。專家提示,可以通過手環、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設備監測的心率、血氧等指標對睡眠狀態和身體狀況進行初步評估。但其準確率與醫學睡眠監測設備還有一定的差距,只能為改善睡眠提供參考。
韓芳等專家提示,兒童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睡眠時長要適當,既不能長期睡眠不足,也不能過多地睡懶覺。家長應多留意孩子的睡眠問題,孩子夜間經常出現打呼嚕、張口呼吸,白天易怒,愛哭鬧等情況時,需及時就醫就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