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1-04-10 09:19:04
原標題:平凡英雄的家國情懷
來源: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賀廣華 吳 君
《 人民日報 》( 2021年04月10日 第 02 版)
春和景明。掩映在湖光山色中的武漢東湖綠道,是武漢市民漫步觀光、騎行鍛煉的理想去處。張定宇也不例外,習慣在早上和中午去東湖騎一小時自行車。
40公里的騎行,不只是他工作之余最愜意的事,身患漸凍癥的張定宇,也需要增強腿部肌肉力量。
在與新冠病毒殊死搏斗時,他只想著跑得更快,跑贏病毒,搶救回更多病患。如今,張定宇騎行時,卻常常放慢速度,看看如詩如畫的風景,聆聽游客們的歡聲笑語。他說:“我們美麗的家園、幸福的生活,就是這個樣子。”
面對疫情 挺身而出
白衣為甲,逆行出征;臨危不懼,舍生忘死。時隔一年多,荊楚大地那些艱苦卓絕的生死救援場景,仿佛歷歷在目;醫(yī)者仁心和大愛無疆的感人故事,至今仍在傳頌。
武漢市金銀潭醫(yī)院,現在已歸于平靜。剛接任院長的黃朝林,每天早上8點第一個走進醫(yī)院行政樓二樓會議室,召開例行晨會。同事們發(fā)現,他這一年來最明顯的變化,是添了許多白發(fā)。
抗擊疫情過程中,黃朝林不幸感染了新冠肺炎。即便如此,他躺在病床上也從未放下工作。高強度的工作狀態(tài)下,黃朝林成了重癥患者。此時,醫(yī)院需要一些志愿者來嘗試服用新的藥物,黃朝林主動報名。“如果試的藥有用,它就會更多、更廣泛地用在臨床上,可以救治更多的病人。”
很快,黃朝林試驗的藥物起到了作用。在醫(yī)護人員的全力救治下,黃朝林病愈出院。
今年3月,櫻花時節(jié),許多治愈出院的市民前來金銀潭醫(yī)院表達感謝。一位曾經的患者一眼就認出了戴著口罩的黃朝林。“多虧醫(yī)生照顧得好,現在我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了信心。出院那天是我的生日,一輩子都忘不了。”
4月8日,武漢市肺科醫(yī)院ICU病房里,科室主任胡明正為一名重癥結核病孕婦調整治療方案。胡明,這名抗疫一線戰(zhàn)場上的勇士,如今仍在救死扶傷。歷經61天的努力,他和團隊成員終于用ECMO將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為了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我們什么都可以豁得出來!”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這句話時,胡明熱淚盈眶。
有同樣感受的,還有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急救中心副主任夏劍。2020年初,夏劍和同事運用ECMO成功救治了湖北省首例新冠肺炎重癥患者。“遇到有人心跳驟停,盡早開始做心肺復蘇,及時用上ECMO,才能穩(wěn)定狀況、創(chuàng)造下一步治療的機會,救治成功率可提高2倍以上。”
從表彰大會回來后,他致力于在全國各地的急診同行中推廣體外心肺復蘇技術,希望和同事們一起將心肺復蘇、創(chuàng)傷急救等知識普及到各大高校和社區(qū),將ECMO技術推廣到有條件的醫(yī)院急診科。“我們必須分秒必爭,才能把病人搶救回來。”在給不同的急救團隊做培訓時,夏劍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句話。
“放輕松,血壓就不會上升太快了。”在新冠病毒疫苗接種點,黃岡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戴本南正戴著聽筒,聚精會神地盯著臺式水銀血壓計,為接種疫苗的群眾測量血壓。
抗疫工作中,戴本南切除了膽囊,瘦了20多斤。哪里有疫情,他就奔向哪里。往往是白天下現場,晚上寫報告,凌晨三四點下班是常有的事。強大的工作壓力和用眼過度,使戴本南的眼角膜一度嚴重出血。他隨身攜帶風油精,不時在額頭和太陽穴處涂抹。
沒有一個人被放棄,沒有一個生命被忽視。戴本南說:“能讓醫(yī)護人員極其專注地去治病救人,我為自己的國家感到自豪。”
危急時刻 不懼生死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面對來勢洶洶的嚴重疫情,彭銀華所在的武漢市江夏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科成為第二批抗疫一線科室。參加工作剛半年的彭銀華,推遲了婚禮,主動請纓。2020年1月25日,在救治患者過程中,彭銀華感染新冠病毒,身體出現不適,3天后被確診。2月20日,因搶救無效,以身殉職。
6月1日兒童節(jié),他的遺腹女在武漢出生,取名彭六一。當天,彭銀華的父親、岳父前往陵園,含淚將喜訊帶給了他。
彭銀華的同事陳浩說:“我們呼吸三病區(qū)科室所有同事都是這孩子的爸爸媽媽,一定會盡到撫養(yǎng)她長大成人的責任。”
在與疫情的殊死較量中,江學慶、劉智明、李文亮、柳帆、夏思思、彭銀華……這些英勇無畏的人,把生命定格在了抗疫戰(zhàn)場上,將名字永遠銘刻在了抗疫豐碑上。
用血肉之軀筑起鋼鐵長城的不只是白衣戰(zhàn)士,還有公安干警、社區(qū)工作者、農村基層干部等等。
在安陸市煙店鎮(zhèn)水寨村委會,門外的樹枝發(fā)出了新芽。
去年,水寨村被列入安陸疫情防控重點村。作為村黨支部書記,黃漢明從1月中旬開始連續(xù)多日參與疫情防控值守。1月29日傍晚,黃漢明因疲勞過度引起雙肺肺氣腫,住進了安陸市中醫(yī)院。第二天,病情剛有好轉,他便回到工作崗位。
“關鍵時期不能掉鏈子。”2月1日上午9時許,就在因公殉職前1個小時,黃漢明還在安排部署工作:“請各村認真對所有人員測量體溫,上午11點半和下午5點要向鎮(zhèn)里報告測量情況。”
因過度勞累,黃漢明倒在了疫情防控一線。黃漢明去世后4天,黃漢明的兒子黃雷將請戰(zhàn)書交到了水寨村黨支部。
清明前夕,武漢九峰山青松肅立,翠柏低垂。
一隊身著制服的人們手捧潔白的鮮花,神色莊嚴地佇立默哀。前方墓碑上,刻著他們戰(zhàn)友的名字——吳涌。
2020年3月22日下午,這名在公安一線戰(zhàn)斗了31年的民警,生命定格在51歲。
犧牲前的最后一周,吳涌每天都在社區(qū)連軸轉。3月18日,在社區(qū)巡查;3月19日,挨家挨戶送了300份愛心菜……“我們多一分辛苦,群眾就多一分安寧。”從警31年,吳涌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句話。
參加祭奠烈士英靈的隊伍中,有一個年輕人在墓碑前長跪不起,滿含淚水。他是吳涌的兒子吳博明,上個月剛加入警隊,被分配到江漢分局常青派出所。“父親的犧牲,讓我一夜之間從男孩變成了男子漢。”
正是這些以生命赴使命的烈士,用大愛護佑了生命。
守望相助 眾志成城
在武漢最艱難的日子,哪里最需要,哪里就有挺身而出的勇士;哪里最危險,哪里就有沖鋒陷陣的身影!
武漢739路公交車司機聶三華,常備一個百寶箱,里面裝有口罩、創(chuàng)可貼、餐巾紙等小物件。每次發(fā)車前,他都格外留意乘客上車是否戴口罩,遇到有忘記戴的,他便送乘客一個。
“這場勝利太不容易了,我們要加倍珍惜。”回首抗疫期間的種種艱難,聶三華感觸很深。去年1月26日,公交公司組建黨員突擊隊,共產黨員聶三華當即報名:“這個時候,我必須站出來!”
疫情防控中,聶三華最多時一天跑了24趟車。為最大限度方便醫(yī)護人員乘車,聶三華將每日車輛班次、發(fā)車時間和自己的手機號碼,打印在紙上貼在車前門。他還專門組建了醫(yī)療隊員微信群,隨時回復醫(yī)療隊員的需求。
一連奮戰(zhàn)81天,聶三華安全行駛1.2萬公里,接送醫(yī)護人員2.5萬余人次。每當聽到醫(yī)護人員對他說“謝謝”,聶三華都覺得自己有使不完的勁兒。
武漢市青山區(qū)鋼花小學老師華雨辰辦公室的墻上掛了不少紀念照片,記錄了她作為志愿者的點點滴滴。
“我是武漢人,我愛這座城。”抗擊疫情過程中,她在微博里寫了這句話后,瞞著父母走出了家門,匯入了戰(zhàn)疫大軍。2月5日,華雨辰穿著紅色志愿服工作的一張照片被媒體刊發(fā),父母知曉后,直夸她是好樣的!眼下,她在籌劃今年暑假去鄂西山區(qū)支教。
經歷疫情,許多像華雨辰一樣的“90后”“00后”迅速成長,他們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如山的責任,如千千萬萬顆“水滴”,匯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浪潮”。
與疫情賽跑,基建速度讓世界驚嘆;疫后重振,同樣跑出了武漢速度。
時針指向深夜10點,武漢同濟航天城平戰(zhàn)結合醫(yī)院建筑工地燈火通明。肖帥手握對講機發(fā)出指令:“今晚我們一定要完成2層通風漏光實驗,請大家各就各位!”
過去一年,肖帥一直不曾休整過。去年正月,他在火神山醫(yī)院、雷神山醫(yī)院日夜奮戰(zhàn),轉入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后,又轉戰(zhàn)其他地方。今年7月,由他所在的中建三局承建的航天城平戰(zhàn)結合醫(yī)院將交付。300天的工期,一天3班倒,24小時不間斷開工,雖然辛苦,可他感到自豪:“我們創(chuàng)造了10天建成火神山醫(yī)院的奇跡,也能打造好疫后重振的樣板工程。”
從“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的請戰(zhàn)書,到“哪里需要我們,我們就到哪里去”的宣誓詞;從“我是黨員,我先上”的豪言壯語,到“是我的病人,我不管誰管”的責任擔當,在湖北抗疫戰(zhàn)場,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壓不垮的是不屈不撓的精神力量,沖得上的是勇于犧牲的平凡英雄。
激蕩英雄氣,砥礪家國情。偉大的勝利屬于偉大的人民,偉大的抗疫精神必將激勵荊楚兒女繼續(xù)不斷前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