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
2021-08-12 09:55:08
原標題:凝聚共識 發揮文藝評論價值引領功能
來源:光明網
【文化評析·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⑦】
作者:劉大先(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文藝創作者身份各異,從事的藝術門類不同,觀念各有來路,美學表現形態參差多樣,這樣形成了一個時代與社會中紛繁復雜的文藝生態。但是文藝創作者與作品的多元性質并不意味著信馬由韁,眾口異詞,各行其是不見得是好事,其可能的后果之一就是造成莫衷一是,進而導致一種缺乏通行標準的相對主義。
這個道理很簡單,也很容易理解。事實上,任何文化在特定的語境中都需要形成某種具有共識性質的核心價值觀,以免缺乏方向感。就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而言,通過學術爭鳴推動形成創作共識、評價共識、審美共識、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弘揚真善美、批駁假惡丑是其必要基礎。
文藝本身的內在規定性有其自律的一面,其獨特性體現于美學話語之于科學、宗教、倫理等話語的異質性和創造性,但其異質性與創造性無法脫離社會總體性而孤立存在。這種既有關聯又謀求獨立的復雜關系,使得文藝不會是同質的、千人一面的,而要在形式與內容上以想象力打破僵化的窠臼,呈現出復雜而豐富的獨特性;同時又要呈現出可理解性、共通性與普遍性,從而達到合法性共存。
因而,對文藝作品的審美價值判斷是主觀性與客觀性、個體化與普遍性的辯證結合。這個問題落在中國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評論實踐中,因為涉及創造、傳播、接受的完整過程,因而判斷就不僅是經驗論與唯理論的辨析與討論,而且也是主流價值觀的尋求與確立的過程。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藝歷經70余年的發展,已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典范性作品、美學樣貌與形式風格。而文藝評論所經歷的歷史變遷與話語變革,雖呈現出表面上的各有不同,但貫穿其中的文藝評論的價值與標準主線則始終如一。這條主線,我們可以歸納為“未來—理想”導向、“人民—總體”導向、“藝術—綜合”導向,這三方面就構成了“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批評標準與價值取向。構建中國特色評論話語,健全文藝評論標準,當然要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政治性、藝術性、社會反應、市場認可統一起來,把社會效益、社會價值放在首位。
因此,當我們討論文藝評論的價值與標準問題時,需要擺脫空洞的玄談,回到最樸素的追問:廣大人民為什么要讀一本小說,聽一場音樂會,欣賞一幅畫,看一部電影或者一場戲劇?審美自身的興味和樂趣固然有其自身意義,但是否到此為止?或者說,審美的自主性是否真的超然于其他事物之外?一部文藝作品固然可以審丑,可以采取另類的視角去審視日常生活世界,但之所以有“主流”與“支流”“末流”及“不入流”的區別,原因正在于民眾心中自有一桿秤。從長時段和大范圍來看,對于文藝作品的評價效果是在最廣闊的社會語境與最長久的歷史演進中形成的,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認知和價值理念。
文藝活動是一種多向互動、指向于交流的公共生活,而公共生活必然要求參與者的責任擔當與道德信念。真正專業而權威的文藝評論一定是以主流價值觀為指針,并在實踐探索中鞏固與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文藝理論與評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將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真正起到把握文藝方向盤的作用。
《光明日報》( 2021年08月12日 10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