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我們必須擁有表述臺灣歷史的話語權”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2021-08-24 05:46:08

原標題:“我們必須擁有表述臺灣歷史的話語權”

來源:光明日報

“我們必須擁有表述臺灣歷史的話語權”

——訪《臺灣通史》(六卷本)主編陳支平

【海峽聚焦】

六大卷,162萬余字,歷時七年,兩岸學者共寫史書——《臺灣通史》(六卷本),對臺灣歷史正本清源。

日前,由閩南師范大學策劃并組織兩岸學者撰寫、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臺灣通史》(六卷本)在北京首發。這套由大陸方面出版的第一部“臺灣通史”,以確鑿證據證明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標志著海峽兩岸史學界“共享史料、共寫史書”邁出堅實一步。

這項浩大文化工程的完成,有何現實意義與長遠影響?承載著怎樣的兩岸同胞情感?記者對叢書主編、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廈門大學教授陳支平進行了專訪。

1、以史服人 反制“臺獨”謬論

記者:《臺灣通史》的出版,承載著兩岸學者怎樣的初心與擔當?

陳支平:學史以明智,鑒往而知來。說起《臺灣通史》,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是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的祖父、著名史學家連橫。連橫所著《臺灣通史》自1920年至1921年在臺北首次完整印行以來,先后在海峽兩岸重印、影印了二三十種版本。

大陸方面,一直有學者就臺灣歷史著書立說,但較為全面完整地敘述臺灣歷史的通史性著作并不多,主要有陳碧笙先生于1982年編撰出版的《臺灣地方史》和張海鵬、陶文釗兩位先生于2010年撰修出版的《臺灣簡史》。

民進黨當局上臺后,不斷推行漸進式“臺獨”,在文化方面,大搞“去中國化”,極力想要抹除臺灣民眾的中國心,在歷史表述上炮制種種謊言以及貌似學術的歪理邪說。例如,從修改課綱(將連橫所寫的《臺灣通史》序言部分刪除)、把中國史并入東亞史、降低文言文比例,到“去孫中山”、“去孔子”、不遙祭黃帝陵,再到降格祭祀鄭成功……在推進“文化臺獨”上,可謂用盡心機。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必須擁有表述臺灣歷史的話語權。編撰《臺灣通史》,對臺灣歷史正本清源,對我們歷史學者來說,是一種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與歷史擔當。當我接到這一任務時,更多的是興奮。當我邀約其他作者參與時,他們的心情和我是一樣的,這也包括臺灣的學者。

記者:這套書的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陳支平: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作為“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202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臺灣通史》(六卷本)是一部在廣泛吸收海峽兩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全景展示臺灣從遠古到現代發展的通史性著作,該書全面梳理了臺灣地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歷史,充分展現了臺灣的命運始終與祖國休戚相關的歷史過程,以確鑿證據證明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

本書充分吸納了近年來海峽兩岸學術界對于臺灣歷史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為學術界提供了諸多全新的史料和文獻,并對不同時段諸多前人未曾研究或研究不深的問題展開了詳細的探討,正確解釋了有關臺灣歷史的觀點,從而形成了迄今為止時間跨度最長、涵蓋內容最全面、篇幅最大的一部臺灣通史,把臺灣歷史的研究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具有重要的文化與學術價值。

2、共享史料 兩岸攜手合作

記者:為什么是閩南師范大學組織編寫了這套書?

陳支平:閩南師范大學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地處閩臺交流的前沿地區,編纂這部作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

2012年,閩南師范大學將《臺灣通史》(六卷本)項目確立為10個兩岸研究重大重點項目之一,并投入數百萬元經費。隨后,學校成立領導小組、編纂委員會,通過20余次會議的協商探討,將全書分為上古至明代卷、明鄭卷、清代上卷、清代下卷、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卷和現代卷6卷,由寫作團隊分頭完成各卷內容。2014年6月,書稿初步完成。2020年10月,《臺灣通史》(六卷本)獲批,并于當年12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記者:兩岸學者共享史料、共寫史書,是怎樣的一個過程?

陳支平:《臺灣通史》(六卷本)編撰團隊邀請了5位臺灣學者參與。其中,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主任的徐泓負責臺灣少數民族部分內容的編寫,臺灣“中研院”研究員宋光宇、臺灣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所長劉益昌負責上古至明代卷部分的編寫。

20世紀90年代,我曾在臺灣暨南大學、東吳大學任教近兩年。其間,我收集、整理了大量臺灣學者的研究成果和史料,還拜訪、結識了多位臺灣史學界的知名學者。現在看來,這些工作都是這套叢書編寫的準備和積累。

本書所邀約的各卷作者,都是在各自負責的分卷領域有所成就的,所以在討論和研究寫作大綱時,還是比較順利的。必須承認,臺灣少數民族部分的編撰工作難度最大,因為相關研究基礎比較薄弱、資料少、工作量大,所幸徐泓先生將這部分工作承擔起來。

為了做到以史服人、用證據說話,編撰團隊不遺余力,7年間搜集了大量史料證據。部分成員多次往來于兩岸之間,做田野調查,搜集專著、文書,考察民俗活動……定稿過程中,尤其在各卷銜接上,大家需要反復討論和修正,兩岸學者密切溝通,深更半夜打電話商討細節的事情時有發生。

特別遺憾的是,宋光宇先生于2018年因病辭世,未能親眼看到叢書付梓。這些天,我一直在想辦法與他的夫人聯系,想送一套書給她留作紀念。

3、正本清源 增進史觀認同

記者:編撰出版這套叢書,有何現實意義及長遠影響?

陳支平: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血濃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認同,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改變的。一部臺灣史就是中國人民艱苦奮斗,開發和建設這個寶島的歷史,又是中華民族英勇不屈反抗外國侵略的歷史。

我們在編撰本書的時候,從中國歷史的視角來觀察臺灣,完全摒棄了“臺獨”史觀,全面確立了臺灣歷史是中國歷史一部分的中國史觀。本書的出版,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臺灣問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舉措,對于構建中國特色臺灣史研究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本書的出版,有力地打擊了“臺獨”分裂勢力企圖割斷臺灣人民的兩岸聯結記憶、抹殺臺灣同胞國家認同的險惡用心,對化解兩岸史觀歧異,促進同胞心靈契合,增進和平統一認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與長遠影響。

記者:增進兩岸史觀認同,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什么?

陳支平: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必須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廣大臺灣同胞的心里。我們正在編撰《臺灣儒學史》,對臺灣文化進行追根溯源。反制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倒行逆施,首先要厘清臺灣文化從哪里來、臺灣人從哪里來,這是當前學界兩個最迫切的任務。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由衷希望,兩岸學界繼續推動“共享史料、共寫史書”,加強臺灣史、兩岸史的共同研究、整理、教育與傳播,持續鞏固兩岸同胞的共同歷史記憶,不斷凝聚兩岸同胞致力于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愿景。

(本報記者 羅旭)

[責任編輯:楊凡、崔中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飯圈、繪圈、游戲圈……青少年圈子亂象該“歇”了

青少年圈子亂象該“歇”了。隨著飯圈、繪圈、游戲圈等一系列青少年亞文化圈子不斷涌現,有部分青少年過度沉迷于追星、網聊、游戲等,一些虛...[詳細]
光明日報 2021-08-24

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影響孩子成長

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影響孩子成長。草案建議將“家庭教育”這一概念表述修改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詳細]
光明日報 2021-08-24

重視戶外運動風險管理 讓孩子在戶外運動中安全地放松身心

沙漠徒步、野外探險、山地越野——。讓孩子在戶外運動中安全地放松身心。就戶外運動如何加強風險防范,如何加強戶外運動的安全教育,記者采...[詳細]
光明日報 2021-08-24

東京奧運會首金得主楊倩——因為熱愛 所以堅持

從奧運賽場載譽歸來,楊倩在網上發布了不少健身視頻,激發了許多人的運動熱情。“不去想結果,全力做好自己。”從走上射擊訓練這條路,到攀...[詳細]
人民日報 2021-08-24

為幸福生活添健康底色

——《全民健身計劃》解讀。“體育強國的基礎在于群眾體育。浙江寧波市,高架橋下原不起眼的閑置空間被改造利用,化身城市中備受群眾青睞的...[詳細]
人民日報 2021-08-24

成年人久坐不動增加中風風險

科技日報訊根據近日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出版的《卒中》醫學月刊上的一項新研究,60歲以下的成年人如果每天都久坐不動(包括玩電腦、看電視或...[詳細]
科技日報 2021-08-24

墨魚大腦擁有“永不褪色”的記憶

科技日報訊墨魚可以記住特定事件的發生時間和地點,甚至在它們生命的最后幾天,這種記憶依然存在。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英國皇家...[詳細]
科技日報 2021-08-24

應對新冠病毒變異:當前要應接盡接,長遠看應打加強針

應對新冠病毒變異 當前要“應接盡接”,長遠看應打加強針。8月23日下午,國藥集團中國生物首席科學家張云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公眾持續關...[詳細]
科技日報 2021-08-24

央行等三部門擬公告規范人民幣買賣活動

央行等三部門擬公告規范人民幣買賣活動。8月23日,央行官網發布消息,為規范人民幣紙、硬幣及相關商品買賣行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推動...[詳細]
北京青年報 2021-08-24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