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求是網
2021-08-25 18:11:08
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月亮山,察看林場自然風貌,聽取河北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和林場管護情況介紹,看望護林員。隨后,總書記來到尚海紀念林,實地察看林木長勢,了解林場弘揚塞罕壩精神、推動高質量發展等情況。
紀念林位于原馬蹄坑造林會戰區,是塞罕壩精神發源地、百萬畝林海起源地。習近平總書記同林場職工代表親切交流,他強調,你們做的事非常有示范意義,對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激勵作用和深遠影響。塞罕壩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全黨全國人民要發揚這種精神,把綠色經濟和生態文明發展好。塞罕壩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
塞罕壩為何具有典型意義,什么是塞罕壩精神?筆記君與大家一起學習。
(一)“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
塞罕壩位于河北承德市圍場縣北部。早年,這里曾是清王朝木蘭圍場的一部分,同治年間開圍放墾,致使千里松林被砍伐殆盡。
到新中國成立之初,過去的原始森林已變成“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百年間,塞罕壩由“美麗高嶺”退變為茫茫荒原。
專家在考察荒蕪的塞罕壩時發現這棵年逾200歲的“功勛樹”,成為“塞罕壩能種樹”的標志(資料照片)。
20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同志發出了“綠化祖國”的偉大號召。1961年,林業部決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機械林場,并選址塞罕壩。
1962年,塞罕壩機械林場正式組建,來自全國18個省市的127名大中專畢業生,與當地干部職工一起組成了一支369人的創業隊伍,拉開了塞罕壩造林綠化的歷史帷幕。
林業調查隊員在塞罕壩林場進行森林調查(20世紀80年代資料照片)。
“天當床,地當房,草灘窩子做工房。”一代代塞罕壩人薪火相傳,用半個多世紀的接力傳承,以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軀,筑起為京津阻沙涵水的“綠色長城”,從茫茫荒原到百萬畝人工林海,建造起一道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
工人在塞罕壩機械林場千層板林場內運輸苗木(2013年7月11日攝)。
2017年12月5日,在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榮獲2017年“地球衛士獎”。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以集體名義獲得“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
這是塞罕壩機械林場內的樹木(2018年10月7日攝)。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
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
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斗、甘于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
總書記強調,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代接著一代干,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為子孫后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晨景(2021年6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
依托百萬畝森林資源積極發展綠化苗木等生態產業,塞罕壩機械林場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貧到富。據中國林科院核算評估,現在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資產總價值超過了200億元。
塞罕壩機械林場的成功實踐雄辯地證明,對于生態脆弱、生態退化地區,只要科學定位,久久為功,自然生態系統完全可以得到修復重建,讓沙地荒山變成綠水青山;只要堅持綠色發展,完全可以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謀劃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繼續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把綠色經濟和生態文明發展好,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奮力譜寫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新篇章。
(綜合自: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共產黨員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