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1-10-21 05:27:10
原標題:中國高舉起人權的旗幟
來源:光明日報
中國高舉起人權的旗幟
——紀念《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發表30周年
1991年11月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首個人權白皮書《中國的人權狀況》。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文件。它的發表,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正式高高舉起了人權這面旗幟。不論是民主、自由,還是人權,都不是某些國家的專利,而是各國人民的權利。自此,中國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地發表綜合的、專題性的、內容豐富的人權白皮書。中國理直氣壯地談論人權,大張旗鼓地促進人權,堅定不移地推進中國人權事業和世界人權事業的發展。
一、第一部人權白皮書開啟中國人權主流化進程
白皮書發表之后的30年,伴隨中國改革開放和法治建設,以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基礎,中國的人權事業不斷獲得突破性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人權話語在中國逐漸成為主流話語。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高舉“爭民主、爭人權”的旗幟。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一直在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奮斗。1991年發表的這個白皮書中提到,雖然在維護和促進人權上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還存在許多有待完善的地方,繼續促進人權的崇高目標,仍然是中國人民和中國政府的一項長期歷史任務。
在過去,人權曾一度被視為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話語。改革開放的大幕拉開之后,中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更快更好地融入世界,在話語的使用上也逐漸與國際社會同步。隨著東西方冷戰的結束,聯合國在國際人權交流與合作中的作用更加凸顯。不論是中國社會還是國際社會,都出現了一種在立法、決策以及法律和政策實施過程中、在各項工作實踐中納入人權視角、推動人權實現的“人權主流化”趨勢。在此趨勢下,聯合國將安全、發展和人權作為三大支柱,并以加強對人權工作的重視和推進為目標,在2006年成立了人權理事會。
1991年11月中國發表第一部人權白皮書之后,迅速在學術界和全社會引起廣泛關注,也為世界矚目。公眾的法治和人權意識不斷獲得提升,中國人權事業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從1997年黨的十五大開始,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內容寫進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2007年黨的十七大首次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中國共產黨章程》。2004年3月,我國修訂憲法,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為人權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根本法基礎。2012年3月,修訂后的刑事訴訟法明確將“尊重和保障人權”規定為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此外,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內容還寫進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批準的“十一五”以來的每一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自2009年4月至今,中國共頒布并實施了4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這是響應聯合國1993年世界人權大會的號召,由國家中央政府制定實施的以人權為主題的專門的政府工作規劃,是人權主流化的最典型標志。《國家人權行動計劃》措施明確、任務清晰,是推動中國人權事業不斷取得新發展、新成就的指導性文件。
在第一部人權白皮書發表以來的30年里,人權進入黨章和黨的重要文件;人權入憲,人權入法;人權進入政策,人權進入政府工作規劃。無論人權話語、人權目標還是人權標準和人權措施,最終帶來的是人權進入社會生活,讓老百姓更好地享有權利,過上好日子。
二、第一部人權白皮書明確闡明中國人權觀的基本立場
在《中國的人權狀況》這部白皮書中,中國政府系統闡述了中國的人權立場和主張。開篇就說:“享有充分的人權,是長期以來人類追求的理想。”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世界各國人民都有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人權概念、人權標準、人權的解讀和評價并不應該由某個或者某些國家把持或壟斷。實現人權目標的路徑是多種多樣的,并不存在簡單劃一的模式,不可能照抄照搬或者強加于人。
鑒于西方國家在聯合國等多邊舞臺上、在雙邊關系中將人權領域的雙重標準和政治對抗搞得愈演愈烈,首部人權白皮書指出:“由于各國的歷史背景、社會制度、文化傳統、經濟發展的狀況有巨大差異,因而對人權的認識往往并不一致,對人權的實施也各有不同”;“人權問題雖然有其國際性的一面,但主要是一個國家主權范圍內的問題”;“觀察一個國家的人權狀況,不能割斷該國的歷史,不能脫離該國的國情;衡量一個國家的人權狀況,不能按一個模式或某個國家和區域的情況來套”。白皮書主張的是人權領域“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態度”。
第一部白皮書明確提出生存權的首要地位。它說:“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人權首先是人民的生存權。沒有生存權,其他一切人權均無從談起。”基于歷史和現實,在作為發展中人口大國的中國,如同白皮書在正文第一部分的標題中所說“生存權是中國人民長期爭取的首要人權”。
第一部白皮書重視和強調發展權,將之與生存權并列。它積極呼應聯合國《發展權利宣言》,重申《發展權利宣言》規定并指出“人權既是一項個人權利,同時又是一項集體的權利,這突破了傳統的人權概念,是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及國際社會多年斗爭取得的結果,具有重要意義”。
生存權和發展權是兩個內涵豐富的人權概念,它們更符合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人權事業,理解人權目標、任務和路徑的需要,更契合實際,而且更能反映人民至上的人權觀和治理觀。人民的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關注生存權和發展權,把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為人權事業的目標和任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觀的體現。
三、第一部人權白皮書歷久彌新的國際主張
白皮書鮮明地闡明了中國在國際社會的人權立場。它指出:中國承認和尊重聯合國憲章保護和促進人權的宗旨與原則,贊賞和支持聯合國普遍促進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努力,并積極參與聯合國人權領域的活動。中國主張相互尊重國家主權,優先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從而為全世界廣大人民享受各項人權創造必要條件。中國反對借口人權問題干涉別國內政,并為消除各種不正常現象、加強國際人權合作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白皮書的正確理念和主張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白皮書強調,人權問題本質上是屬于一國內部管轄的問題,尊重國家主權和不干涉內政是公認的國際法準則,適用于國際關系的一切領域,自然也適用于人權問題。中國堅決反對任何國家利用人權問題推行自己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政治標準和發展模式,借口人權問題干涉別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內政,使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主權和尊嚴受到損害。
聯系到西方發達國家在國際人權領域的過往和當下的所作所為,我們可以發現,白皮書的判斷和主張至今仍不過時,而且歷久彌新。白皮書申明,中國主張在相互理解、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加強人權領域內的國際合作;同時,白皮書指出:“中國一貫認為,對于危及世界和平與安全的行為,諸如由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外國侵略、占領造成的粗暴侵犯人權的行為,以及種族隔離、種族歧視、滅絕種族、販賣奴隸、國際恐怖組織侵犯人權的嚴重事件,國際社會都應進行干預和制止,實行人權的國際保護。這是人權領域內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人權國際保護活動所面臨的艱巨任務。”時至今日,這些話仍然振聾發聵。
四、第一部人權白皮書發表以來中國人權事業的歷史性成就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類發展指數的測算,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80年,中國屬于低人類發展水平國家。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在1995年成為中等人類發展水平國家;從2010年起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指標開始超過世界平均水平;2011年中國成為高人類發展水平國家。在第一部人權白皮書發表之前的1990年尚屬于低人類發展水平組別的47個國家中,中國是唯一成功躋身高人類發展水平組的國家。
中國的發展必須立足中國實際,中國國情決定了我們的發展任務是由解決溫飽問題到基本建成小康社會、再向全面建設小康邁進。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從長時間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時強調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并重,再到2007年十七大時強調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兼顧,再到2012年十八大時正式提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全面、科學和可持續發展,我們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內涵不斷豐富,發展路徑切實可行。中國始終把生存權、發展權作為首要的基本人權,抓住了在中國實現人權的關鍵,讓人民得到了切實的利益,有力推動中華民族實現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并繼續向強起來發展的夢想。
今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莊嚴宣告,中國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這是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一座豐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開辟了全面保障人權的新時代。中國所取得的歷史性的成就既是對世界人權事業的貢獻,也是對廣大發展中國家走自己的路,實現可持續發展和人權保障的巨大鼓舞。
第一部人權白皮書發表以來的30年,中國言必信、行必果,堅持將人權的普遍性原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人權發展道路;中國積極開展平等和建設性的人權交流與合作,參與和推動全球人權治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高舉人權旗幟,堅定而又鮮明。
(作者:柳華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研究員)
【編輯:田博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