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4-12-19 15:35:12
作者:唐玨嵐(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認識規律、尊重規律、運用規律,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做好經濟工作的寶貴經驗。在實踐中,我們黨不斷深化對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在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將其概括為“五個必須統籌”,即“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五個必須統籌”相互貫通、相輔相成,共同指向高質量發展這個新時代的“硬道理”,是我們黨對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規律性認識的深化,也是在關鍵時刻、重要節點確保我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的科學方法論。
1.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這是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的關鍵所在
充滿活力、競爭有序的市場秩序是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市場機制作為市場經濟運行的實現機制,可以通過供求、價格、競爭等機制的作用,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但市場不是萬能的,需要有為政府矯正市場失靈、彌補市場功能缺陷,為有效市場保駕護航。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放得活”,是讓市場更有效,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要素流動自主有序、要素資源高效配置;“管得住”,是更好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的職能,形成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更好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市場和政府“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既不能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與市場如同人之兩手,各具特點、各有所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就是強調市場與政府“兩手并用”,相互補充、相互配合、協同發力。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必須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效運行提供基本保障;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更好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
2.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這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基礎支撐
國民經濟中重大比例關系協調,各種生產要素組合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國民經濟循環暢通,才能增長物質產品,積聚社會財富,增進人民福祉,增強國家實力。
國民經濟循環暢通,意味著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形成了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這種平衡不只是總量的平衡,還表現在結構的優化與適配。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動態平衡是保證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是國民經濟不斷循環的基本保障。反之,則會造成經濟循環受阻。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供求失衡問題,既有供給端的問題,也有需求側的問題,主要問題在于國內需求不足。解決之道在于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既要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以高質量供給滿足和創造需求;也要注重需求側管理,特別是在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的背景下,更需以自身努力的確定性有效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通過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拓展供給空間,以高效暢通的國內大循環帶動國內國際雙循環,建設強大而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
3.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這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建設作為新質生產力載體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既要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培育未來產業,又要大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產業是接續發展的,元宇宙、腦機接口、未來顯示、未來網絡、新型儲能等未來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以顛覆性技術創新為本質特征,在未來有望發展成為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迅速崛起并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產業,但這些產業在未來也有可能成為傳統產業;汽車、鋼鐵、紡織、化工等傳統產業,曾經也是新興產業。
傳統產業并不等同于落后產業。一則,經過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完全可以“老樹發新芽”;二則,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傳統產業的支撐,它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三則,傳統產業中有不少是各地的特色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這些特色產業的支撐。因此,不能把傳統產業當成“低端產業”簡單強調退出,不能光盯著“新三樣”一哄而起,應該是因地制宜,各有千秋。
產業沒有先進與落后之分,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做到“喜新不厭舊”,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讓未來產業、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相互促進、深度融合。關鍵是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一方面,瞄準新領域新賽道,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精準布局未來產業,培育塑造新動能;另一方面,利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轉型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更新轉化舊動能。新舊動能雙輪驅動,共同形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合力。
4.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這是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突破口
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存量與增量是經濟學上兩個相對應的概念。存量,是指某一時點上已經擁有的總量,即過去生產與積累起來的產品、貨物、儲備等的結存數量。增量則指某一時間段內,系統或個體所擁有的資源、資產的增加部分,反映的是資源或資產在這段時間內的增長情況。經濟發展猶如一個活的有機體,是一個不斷盤活存量、做優增量,進而提升質量的持續過程。
存量和增量互為條件、互相轉化、互相促進。存量是增量的基礎,增量是存量的發展。沒有存量,就沒有增長與變化的基礎,也就無法產生增量;沒有增量,也就難于守住存量。在經濟發展中,存量是基礎,只有盤活存量,才能實現“老干生新枝”;增量是拓展,只有不斷創造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持續做優增量,才能“新枝發新芽”。
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既要做優增量,也需盤活存量。增量資源是經濟發展的新投入量,科技創新是形成增量資源的重要驅動力。一是科技進步擴大了經濟活動的范圍,增加了可獲取資源的種類與數量;二是科技進步產生了新的資源,例如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為重要的要素資源。實踐中應防止對增量資源的粗放式利用,做優增量,是將增量資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領域與行業,提高要素資源使用效率。存量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支撐,盤活存量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明確“盤活什么”以及“如何盤活”。回答前一個問題,關鍵在于全面摸清存量資源的家底,充分挖掘存量資源市場價值;后一個問題的答案在于強化資源整合力度,以產業轉型升級為導向,使存量資源變得“更新”“更綠”“更含金”。
5.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這是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物質基礎的有力保證
經濟發展既要看質,也要看量。質表現為經濟發展的動力、結構、效益、持續性和安全性等;量表現為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范圍等。量和質是相互統一的。量的合理增長為質的有效提升創造條件,質的有效提升為量的合理增長提供動力。從中長期看,經濟發展失去質就不會有量,離開量也不會有質,高質量發展需要“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量變會轉化為質變,在新質的基礎上,又會引起新的量變,進而構成事物無限發展的過程,這就是質量互變規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2013年至2023年,經濟年均增速超過6%,位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30%;經濟總量從2012年的54萬億元提升到2023年的126萬億元,占世界經濟的比重達到18%;同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0.6萬美元提升到1.27萬美元。在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創新發展動能不斷增強,協調發展步伐更加穩健,綠色發展態勢持續向好,開放發展邁向更高層次,共享發展成效顯著加強。
緊緊抓住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持續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這既是提升我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率的核心目標,也是做大總量的重要途徑。質量變革是高質量發展的主體,著眼于全面提高國民經濟各領域、各層面的發展質量,包括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以及全方位提升整個供給體系的質量。效率變革是高質量發展的主線,核心在于優化要素配置結構、提升投入產出效率,以既定的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動力變革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核心是加快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以創新驅動的“新動力”替代要素投入的“老動力”。三大變革相互依托,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必須系統推進,才能實現經濟“量”“質”齊升,不斷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
《光明日報》(2024年12月19日 06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