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2025-01-04 13:51:01
原標題:票房同比下降,中國電影應該錘煉“必看性”
來源:人民日報
原標題:票房同比下降,中國電影應該錘煉“必看性”
來源:人民日報
在全球電影業艱難復蘇的背景下,中國電影依然為觀眾奉獻了一批有時代氣息、現實質感的優秀影片。2024年,《志愿軍:存亡之戰》《第二十條》《熱辣滾燙》《抓娃娃》《解密》《里斯本丸沉沒》《周處除三害》等影片,在尋求敘事方式突破的同時,以獨特的藝術視角和審美風格,實現與社會話題、公眾情緒的共情共鳴,展現了中國電影的創造性和多樣性。無論從社會關注度、公眾話題度,還是時代鮮活性來看,2024年中國電影依然是最活躍的文化場域之一。
全年50多部國產電影票房過億,近60部國產電影票房超過5000萬,完成了“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年票房過億國產電影50部的預定目標。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中國電影整體質量的提高,無論是大制作電影還是中小成本電影,無論是類型片還是文藝片,無論是成熟的電影導演還是嶄露頭角的電影新力量,都體現了對現代電影技術、現代電影語言、現代電影美學更加熟練的掌握和更加自如的運用。
與此同時,受短視頻及微短劇等替代性媒介產品繁榮、消費者生活方式改變等的影響,相比于2019年和2023年,2024年支撐市場大盤的高票房電影以及贏得觀眾口碑的中小成本影片有所減少。觀眾對高品質影片的需求與優質作品供給不足的落差,依然是中國電影發展最緊迫的矛盾。要在市場上止跌回升、在創作上再攀高峰,必須正視挑戰,強化與觀眾、與市場的情感聯系。
首先,電影創作要突破藩籬、敢于創新。在媒介內容增量供給的當下,重復、模仿、雷同的創作,即便是過去成功的類型,也很難滿足觀眾不斷更新的需要。這些年真正能夠在市場上脫穎而出的電影,很少是按照原有模式創作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你好,李煥英》《流浪地球》《長安三萬里》以及2024年的《熱辣滾燙》《抓娃娃》等,在題材、主題、敘事、形態、人物、視聽風格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在信息過剩的大環境下,“似我者俗,學我者死”,唯有創新才能帶來關注、市場和“破圈效應”。
其次,電影創作要更加自覺地追求不可替代的“影院性”。好電影不僅需要“可看性”,更需要“必看性”。影片如果達不到影院必需的高度,甚至還去模仿碎片化的短視頻形式,或者簡單追求所謂社會話題,忽略電影美學本身的強度和完整性,觀眾就會失去進影院的意愿。電影創作要更加強化題材的新鮮度、主題與觀眾的契合度、故事的完整性、人物的塑造力、信息的密集度、情感的沉浸性、細節的充實度、視聽的表現力,讓觀眾愿意克服時間成本、購票成本、交通成本走進電影院,去感受長短視頻、家庭影像、手機影像難以替代的魅力。
第三,電影行業要擁抱觀眾、細分市場。市場需要大眾化、全面向的“頭部”電影,也需要分眾化、面向多樣需求的細分產品。電影行業亟待加強產品和市場“謀劃”,創作上要合理布局,精細規劃不同體量、不同受眾、不同檔期、不同形態、不同體驗的差異性影片。在發行上,則要量體裁衣、按需供給,分線發行、分區發行、分時發行,讓觀眾需求的滿足和影片效益的實現在時間和空間上最大化。
產業化改革所積累的市場基礎、工業基礎、美學基礎,為中國電影迎接挑戰、重裝出發提供可能。在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中國電影要有信心、有定力,以人民為中心,營造更加開放、更具建設性、更加鼓勵創新的文化生態,充分尊重藝術規律和產業規律,在主題、題材、類型、形態、風格上推陳出新、與時俱進。要強化電影本體特性,用更有共鳴的故事、更有沉浸感的視聽表達、更有效的生產方式和技術手段,為觀眾帶來精神愉悅、文化快感、情感連接,以市場之繁榮促進創作發展,以高原之堅實托舉藝術高峰。
(作者:尹鴻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人民日報》(2025年1月4日第8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