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
2025-03-21 15:27:03
脫貧攻堅戰中,我國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成3.5萬個集中安置區、266萬套安置住房,幫助960多萬貧困群眾通過搬遷告別貧困,開啟新生活,邁上鄉村振興新征程。那么,在“搬得出”之后,如何“穩得住”“能致富”?近五年來,各地全力推進就業幫扶、產業發展、社區治理、社會融入、設施提升等后續扶持重點工作,讓搬遷群眾更好地融入社會、過上更加幸福美滿的新生活。
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曾經是中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易地扶貧搬遷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恩河社區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記者來到這里,尋訪這次節目的主人公。
2020年5月總臺播出的節目片段記錄了怒江州念坪村村民九二波一家易地搬遷的最后時刻。因為害怕下山后的生活沒有保障,九二波一家一直不愿意搬遷。
2020年2月,九二波一家同意搬遷。
2020年3月,九二波家從大山深處搬出,這也是怒江州最后一批易地扶貧搬遷的人家。
跟五年前節目中相比,九二波的妻子現在變化很大。五年前,九二波家是五口人,按照政策,分到的是一套四室一廳的新房子。政府給配備了簡單的家具和家電,確保搬遷群眾能夠直接拎包入住。
五年前剛搬下來時,九二波妻子和絕大多數村民一樣,不會使用電器。社區工作人員上門手把手教居民如何使用家用電器。
恩河社區是怒江州一個規模比較小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社區里配備了居民服務中心、醫務室、超市、幼兒園等。
2021年,九二波的兒子到鄉鎮中心小學上學,今年上四年級。孩子平時住校,周末才回到家里。
說起這五年家里的變化,九二波的妻子林曉芳有說不完的話。兩個女兒先后結婚,各自生了兩個孩子,自己當上了外婆。
和諧社區是怒江州最大的易地搬遷安置社區,安置的傈僳族、白族、普米族等各族搬遷群眾有一萬多人。五年前,最后一批易地搬遷的村民入住和諧社區。
五年來,和諧社區配套建設越來越完善,建有小學、幼兒園、社區醫院、警務室、污水處理站、食堂、農貿市場、智慧消防站和大型超市賣場等。
在和諧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居民可以完成低保申請、社會救助等一站式服務。
2020年底,960多萬易地搬遷群眾已經在安置區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十四五”以來,各安置區配套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提升完善。
截至2024年底,各地在大中型安置區周邊累計配建或改擴建中小學和幼兒園7.46萬所;累計配建醫療衛生服務設施5.63萬個、養老服務設施1.76萬個;累計配建活動場所10萬個,農貿市場1.45萬個。
易地扶貧搬遷不僅要完成地理上的跨越,還要幫助村民們完成生活方式的跨越。和諧社區搬遷居民中許多人來自深山,是跨越千年生活形態的“直過民族”。
近五年來,以各個搬遷村委會為基礎,社區里組成了臨時黨工委,從村委會加村小組轉變為社區加樓棟網格的管理模式。為群眾提供醫療衛生、教育、戶籍、社保等相關服務。
為了給不方便出門打工的搬遷群眾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安置社區里選聘了一些居民擔任社區的網格員。
和諧社區的普通話課堂,針對的是社區里年紀大、不會講普通話的少數民族居民,像這樣的普通話課堂每周都會定期舉辦。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地區振興司副司長 牛曉姝:如何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五年來,我們著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的后半篇文章,幫助搬遷群眾擁抱新生活。特別是對于進城安置的500萬搬遷群眾,主要推動他們生產生活方式全面融入新型城鎮化,從農民變成新市民。
五年來,怒江全州開展轉移就業、技能培訓、組織勞動力外出務工等,千方百計拓展就業渠道。
2022年,九二波和幾名老鄉,來到江蘇鎮江的一家船舶制造公司務工,一個月能掙一萬多塊錢。
為了滿足搬遷群眾家門口就業的需求,怒江州堅持把促進群眾就地就近就業作為抓黨建促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內容,推動盤活閑置資產,引進企業建設“家門口的務工車間”。
和諧社區引進棒球縫制車間,棒球縫制工藝簡單,實行計件工資制,上工靈活,受到居民們的歡迎。
五年來,這樣的棒球縫制車間在怒江州很多地方不斷增加。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振興司的辦公室墻上,懸掛著一張醒目的《全國“十四五”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任務圖》,上面清楚地標記了全國22個有后續扶持任務的省(區、市)搬遷安置人數、分散和集中安置方式占比、安置點類型,以及萬人以上特大型安置區分布等內容。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地區振興司副司長 牛曉姝:根據易地搬遷后續扶持任務,國家發展改革委切實履行了牽頭部門的職責,會同農業農村部、人社部,每年印發工作方案,細化了后續扶持的相關政策舉措,壓緊壓實了地方主體責任。推動后續產業的發展和就業幫扶政策的有效推進落實。
2021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定期對全國易地搬遷安置區后續情況進行跟蹤調度,其中就包括了產業和就業情況。
2021年以來,我國通過立足安置區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統籌謀劃實施產業發展項目,后續產業加快發展,帶動能力持續提高。截至2024年底,各地圍繞安置點累計建成農牧業產業基地及園區、幫扶車間、工業園區等各類配套產業項目2.6萬個。產業結構從單一到多元,輻射帶動能力持續提高,搬遷群眾增收方式、增收渠道逐步多樣化。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的統計數據,2021年以來,全國易地搬遷脫貧勞動力就業率持續保持在90%以上,且呈現逐年增長趨勢。截至2024年底,全國易地搬遷脫貧勞動力就業率達96.47%,與2021年底相比提高約4個百分點,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基本實現了1人以上就業目標。
人搬下了山,但山上的耕地和產業并沒有丟,還能給他們帶來另一份收入。
眼下正是春耕農忙的時節,一些村民臨時回到山上,在地里忙碌。
九二波家在山上種了20畝草果,九二波的妻子每年要上山兩次,除草和收草果。
草果管理簡單,但每年都有穩定的收益。社區新建了香櫞基地,現在是香櫞采摘的季節,林曉芳還在這里打了一份工。
五年前,因為擔心下山沒有收入,生活難以維系,不愿搬遷。五年后,自己家不僅脫了貧,而且還能夠增收致富。
過渡期以來,怒江全州易地搬遷脫貧人員收入明顯增加。
云南省怒江州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 張慶華:全州易地搬遷脫貧人口收入統計表顯示,2021年,易地搬遷脫貧人口的人均純收入是1.3萬元,2022年,是1.5萬元,增幅達14.8%。2023年是1.7萬元,增幅達到13.77%。
如今和諧社區迎來了一件大喜事,社區新引進一家服裝縫紉車間,準備近日開工。目前正在緊張調試設備。這將為社區居民帶來200多個就業崗位。
讓搬遷群眾真正融入城市脈搏,讓幸福生活如怒江水般奔騰不息,這是我們共同的承諾,也是接續奮斗的方向。從深山到城鎮,從務農到務工,近五年間,“九二波”的故事在中國大地不斷上演。不僅有了新房子新工作,醫療、教育也有了保障,也有了更高質量的公共服務,“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正在實現。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叩開了新生活的大門,用堅定的步伐丈量著鄉村振興的新征程。
?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