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在線
2017-05-17 15:08:05
納賽姆(左二)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分享故事。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胡萍萍):“我是納塞姆,做中國兄弟永遠的朋友。”當年輕的巴基斯坦小伙納塞姆,動情地說出這句話時,“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民心相通”平行論壇上響起了長久的掌聲。在場的代表真切地感受到了納塞姆對中國、對中國人民的深厚情誼。
納塞姆的家鄉坐落在巴基斯坦瓜達爾的法曲爾地區,那里的交通條件和教育設施都十分落后,也因此,上學就成了困擾當地人的一大難題。而納塞姆與中國的情緣就開始于這個難題的解決。
隨著“一帶一路”旗艦項目中巴經濟走廊的逐步推進,越來越多的中國機構走進巴基斯坦、建設巴基斯坦,而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就是其中的一個。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俞小萱在接受本臺專訪時說,民心相通就是要做讓當地老百姓實實在在受益的事兒。在走訪了納塞姆的家鄉法曲爾之后,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的工作人員了解到了當地人希望修建學校的急切心情。
俞小萱說:“他們這個地區6000多人,基本上沒有什么很好的基礎設施,特別是沒有學校。他們說我們孩子沒有地方上學。如果上學的話,我們很小的孩子要走到1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上學。我們就想那地方缺學校,我們就真給他們建學校。”中國機構幫助建學校的消息很快在當地傳開,并不富裕的納塞姆的父親聽到后十分高興。他決定把自己家的地捐給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讓他們幫著建學校。
納塞姆說:“我父親說,‘我不僅希望自己的孩子受教育,還希望我們家鄉的孩子也都能有上學的機會’。”
有了納塞姆家的捐獻,學校的建設又往前推進了一步。2016年,法曲爾小學在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的見證下正式交付使用。學校第一批招生就有349名孩子報名,有男孩也有女孩,學生的數量大大超過了預期。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俞小萱說:“孩子們感到很高興,而且見到我們工作組非常高興地說,我在中國小學上學啦。”
學校建好了,納塞姆和中國的故事卻沒有因此而結束。在基金會的邀請下,納塞姆來中國參觀訪問,體驗中國生活。納塞姆發現,他非常喜歡中國人的生活、工作方式,很喜歡和中國人打交道。納塞姆想,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去巴基斯坦,如果將來有一天他能夠教家鄉人漢語,那么他們就能更快、更好地同中國人溝通了。于是,納塞姆產生了一個在中國學漢語的想法。
納塞姆說:“在這一過程里,我向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表達了我想要學習漢語的想法,他們幫助我申請在河南工業大學學習。我現在正在河南工業大學學習,我已經學了七個月的漢語,掌握了基本的日常用語。”
在中國生活了七個月的納塞姆切身地感受到了中國人日常生活的飛速變化。騎共享單車、用淘寶、訂外賣,納塞姆的生活儼然和中國的青年沒有什么區別。他告訴記者,這里的很多互聯網技術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他希望他的國家也能如此發達。
納塞姆說:“這些日子最讓我吃驚的是中國的手機。手機里有微信、有支付寶,有了它們,日常想買什么東西都非常便捷。在中國,買火車票、機票,無論是去商場還是哪兒,完全不需要紙幣,有了手機什么都能搞定。”
日前,“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納塞姆被邀請參加該論壇的“民心相通”平行論壇,向來自全世界的代表分享他的故事。他說:“被選作‘一帶一路’‘民心相通’平行論壇的故事分享者,我非常開心,也非常榮幸。我希望用我的親身經歷告訴全世界的朋友,中國人是來幫助我們發展的,我們要張開雙臂歡迎他們的到來。”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納塞姆的故事正印證了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的觀點,民心相通為“一帶一路”建設夯實民意基礎,筑牢社會根基。人們只有發自內心的相互理解、相互交流,才能真正建好“一帶一路”。相信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納塞姆的中國故事會更加精彩,我們也一定會聽到越來越多個“納塞姆”的故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