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參考消息網
2023-12-22 16:39:12
參考消息網12月21日報道(文/劉愷)“我認為中華文化最突出的特質是它的多樣性、包容性,這是它不斷創新發展不斷豐富自身內涵的重要原因。”近日,俄羅斯科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亞非文學系主任、俄羅斯知名漢學家娜塔利婭·扎哈羅娃談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印象和理解時娓娓道來。
“中華文明讓人由衷敬佩”
《參考消息》:您覺得中華文化的哪些內容吸引著俄羅斯人?
扎哈羅娃:中華文化的一切元素都令人驚訝。首先,當然是異域風情很有吸引力。人們總是對遠方充滿新奇感。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與俄羅斯人完全不同。俄羅斯人對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感到新奇。
還有中國長城。俄羅斯人或許以前聽說過長城,或許在照片里、網絡視頻上看到過長城,但當他們親眼目睹這座建筑奇跡,完全不同的感覺油然而生。
還有故宮也令人期待。閱讀有關故宮的書籍是一回事,在故宮里沿著古老的臺階行走、觀賞故宮巍峨的宮墻又是另一回事。這種感覺令人終生難忘!
還有中國美食。許多中餐館在莫斯科開業,吸引著俄羅斯人前去品嘗。中餐館的確很棒,但是中國夜市更加令人流連忘返。
中華文明有五千年歷史,它讓人由衷敬佩。但當你置身于最古老的寺廟,觸摸建筑的墻壁,聆聽悠遠的鐘聲——是的,這將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在我看來,中國歷史與現代的結合在很多方面令人印象深刻。俄羅斯知識精英或許原本是沖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到中國去的。但當代中國已是如此現代化,在很多方面領先于其他國家,這是一次驚人的蛻變。俄羅斯知識精英沒想到能看到這些,但當他們親眼目睹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成就,這無疑非常吸引人……
《參考消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特質是什么?
扎哈羅娃: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我認為最突出的特質是它的多樣性、包容性,中華文化兼收并蓄,這是中華文化不斷創新發展不斷豐富自身內涵的重要原因。
留學生勤奮令人印象深刻
《參考消息》:大眾意識中存在的刻板印象極大影響了世界對中國的看法。這其中既有積極的印象,也有不那么積極的“成見”。您認為做些什么能幫助在外國人眼中塑造一個更有吸引力的中國形象?
扎哈羅娃:社會中出現的成見不僅是某些階層代表接觸的結果,而且也是宣傳的結果。如果我們談論已經存在了幾十年并且一直持續的固有印象,比如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在蘇聯特別是在莫斯科有相當多的中國留學生。當地人對他們的固有印象就是“勤奮”。我認為這種固有印象現在正在“復興”,因為在如今的俄羅斯也有很多中國大學生和研究生。僅在今年上半年,我就兩次擔任莫斯科大學中國學生博士論文答辯的評委。根據我對這些學生的觀察,他們目標明確、勤奮、堅持不懈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這種印象的確存在。它從俄羅斯人與中國人的直接接觸中產生出來。事實上,某些固有印象還可能是從中國文學作品的某種取向而產生的。
說到應該如何努力塑造關于中國人的印象,我認為大眾媒體應該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寫更多關于中國的文章,不僅是關于中國的傳統和現代,而且是關于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五千年歷史文化有什么獨特價值?我們應該更多揭示其豐富內涵,更具體地談論其特征和性質,因為如果在一個人的身上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那么對這個人的觀感、積極的印象就會被“創造”出來。因此,揭示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價值很重要。應該充分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容,這是世界上最豐富的文化之一。
親身感受中國人優秀品質
《參考消息》:如果我們談論在日常生活層面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除了您剛才提到的勤奮之外,還有什么其他精神標識?
扎哈羅娃:在我和我身邊朋友的理解當中,勤奮的確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精神標識之一。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鮮明的性格特征。下面我會逐一列舉一些在部分國家已經消失,但在中國卻得以保留的可貴品質。當我看到這些品質時,我感到很震驚——我不是從書本上,也不是從老師的講座中道聽途說得來的,而是在中國親身感受到了這些品質。
首先是中國人對長輩的尊重,這不是停留在口頭上的尊重。當我到中國當老師時,對此有最直觀的感受。我在課堂上感受到了對我的無比尊重。我從來沒有像在中國這樣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的光榮。順便說一句,愛護家庭、尊重老人這一點也應該在俄羅斯社會中大力宣傳。我在中國的大街上也親眼目睹了人們尊老愛幼的情景。
提到尊師重教,人們往往會想起日本。為什么我們很少提到尊師重教這一傳統在中國更加深入人心呢?它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
很少有人提及牡丹這種美麗的花是中國的象征。可我們記得菊花是日本的象征,蓮花是印度的象征。但為什么我們不說中國的象征是牡丹呢?我記得多年前在俄羅斯的一個精彩電視節目里,著名漢學家伊利亞·斯米爾諾夫展示了他的辦公室——里面有中國花瓶、中國雕塑、玉石等等。玉也是中國的象征,不過沒有多少人了解這一點。
中國人對文學的熱愛也令我驚訝,從歷史上看這是很有淵源的。
了解中國文學可從讀老舍著作開始
《參考消息》:當您第一次來到中國時,您發現自己處在一個您不熟悉的文化環境中。什么最吸引您?
扎哈羅娃:我到中國時是以北大進修生的身份。當時我已經成家,我離開丈夫和兩個孩子獨自一人來到中國。我當了很多年老師,這給了我一定的自信。我發現自己找到了向往已久的環境,交流、飲食、氣候都沒有一點困難。最重要的是我懂語言。也就是說,我和中國人交流不需要通過翻譯。這讓我迅速融入中國文化環境中去。
《參考消息》:您是文學評論家和翻譯家。文學在很大程度上表達了人們的靈魂。您認為,中國文學和俄羅斯文學有何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扎哈羅娃:中國文學是世界文學的一部分。如果說異同的話,藝術手法有很大不同。五四運動之后,西方文學對中國文學有很大影響,不僅是歐洲國家的文學,還有俄羅斯文學。我想強調的是,曾在亞非研究所培養出數代文學家的柳博芙·波茲涅耶娃曾說過,如果你想愛上中國文學,就先從讀老舍開始吧。我的朋友們都有老舍著作的俄文版。他們讀老舍的書是因為老舍成功地將中國特色和西方風格結合起來……
我認為,閱讀中國文學恰恰可以從老舍開始,比如從他的《二馬》《貓城記》《正紅旗下》開始。我不建議外國讀者過早去看那些大家都在談論的著名小說——《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等等。不必從這個開始,因為不太好懂,除非你是一個博學的漢學家……
編輯: 參考消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