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湖南
2024-12-16 15:04:12
有關中國新疆的種種,一向是西方媒體造謠的重點,近段時間又出現了一個小高峰——
大眾汽車集團出于自身經濟原因出售烏魯木齊工廠,但一些西方媒體非將這一決定與所謂的新疆人權問題聯系起來;
采訪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時,BBC特意往新疆棉上扯,拿到模糊答案后“精心轉譯”,再圍繞這句話大肆傳播;
發現英國超市售賣的多種番茄醬可能含有來自中國新疆的原料,BBC便搞了個“對新疆番茄的調查”,污蔑這些番茄是“強迫勞動”的產物……
新疆越好,BBC們越忙——除了工廠、棉花、番茄,下一個會炒什么?
(一)
“新聞的生命在于真實”,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是起碼的新聞職業道德。
但自詡“新聞專業主義”,滿嘴“新聞自由”“客觀中立”的西方媒體,又是怎么做的呢?
借助話語霸權,他們不斷向全球受眾灌輸謊言、偏見與對立。比如,在“黑”中國方面,就有好幾種套路或者說母題:
信口雌黃。編造所謂新疆“強迫勞動”“種族滅絕”等世紀謊言,且形成了成熟的“黑金—黑論—黑嘴—黑法”產業鏈。
陰間濾鏡。在華采訪視頻原本色彩明亮,播出時必加以一層蒼白灰暗,還得假裝“搖晃鏡頭”以營造“拍攝受阻”的假象。
極致雙標。同是街頭騷亂,報道香港修例風波時用的詞是“民主人士”“美麗風景線”,到了自己家門口就成了“暴亂分子”“社會火藥桶”。
鬼畜剪輯。對專家學者、商界大佬的言論掐頭去尾、剪輯加工,造成其敵視中國等假象,把雙方架到火上烤。
詛咒貼標。今天“崩潰”,明天“威脅”,西方媒體樂此不疲地預測中國發展,并篤定“這就是真相”,結果一次次被打臉……
“他們知道他們在造謠,他們也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造謠”——這些年,幾大西方媒體頻頻遭到中國網友群嘲:從“做人不要太CNN”,到“《紐約時報》馳名雙標”,再到“BBC偏見廣播”——所謂人設崩塌,莫過如此。
(二)
誠如學者所言,西方社會長期以來所信奉并賴以凝聚社會共識的“真相”已經衰落,西方輿論進入了立場至上、自說自話,甚至隨意造謠欺騙的“后真相時代”。
換句話說,西方媒體的道德雪崩,根子上源于認知之亂、社會之亂。
一是基于偏見的“不接受”。
美西方骨子里的“西方中心論”根深蒂固,認為西方制度“天命昭昭”“包治百病”,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唯一衡量標桿。“這是我們的秩序,不是你們的秩序”,他們以此劃線,判定是非對錯、親疏遠近,賦予了中國“體制原罪”,抹黑中國成了“條件反射”“政治正確”。
二是基于傲慢的“不理解”。
作為一個沒有按照西方政治經濟模式發展的國家,中國怎么可以發展這么快?這么成功?西方一些人對此并不理解,也不愿去理解。“吃不著的葡萄一定是酸的”,在“西方中心主義”的傲慢思維驅動下,西方媒體便開始用虛構事實不斷攻擊中國,并愈發歇斯底里。
三是基于霸權的“不甘心”。
在“東方風景”對比下,美西方的政治攻訐、貧富分化、種族主義等問題更顯扎心。沉疴在身,偏不吃藥,上位者煩躁失落之余到處撒氣,媒體就成了傳播惡意的工具人。
此前,美國國會眾議院大張旗鼓通過法案:2023至2027財年每年撥款3.25億美元,總計16.25億美元,用于扶持全球范圍內所謂的“獨立媒體”及非政府組織,對抗所謂的“中國惡意影響”。
美國駐廣州總領館官員曾在酒會上表示:“新疆沒有問題,我們都很清楚,但利用新疆炒作人權問題是一種有效手段……我們可以利用這些,使中國陷入泥潭,這有利于美國。”
美國駐津巴布韋大使館更曾出價1000美元一篇報道,要求當地媒體配合抹黑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被捅出來后貽笑大方。
(三)
“你可能在某個時刻欺騙所有人,也可能在所有時刻欺騙某些人,但不可能在所有時刻欺騙所有人”。
拙劣謊言一次次被戳得底兒掉,在國際輿論場上,“需要更多非西方的消息源”的呼聲日益強烈。
恰逢全球媒體巨變,西方媒體的話語優勢也在直線大跌。前陣子,BBC總裁就在某論壇上大倒苦水,稱英國政府削減BBC預算的做法,將迫使BBC在非洲、中東和拉美等地區“撤退”,從而導致中國和俄羅斯“占領更多陣地”。這時候,“獨立媒體”也不裝了,一句話:“趕緊打錢”。
同時,隨著免簽政策等落地,“China Travel”火遍全球。當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發現中國與美西方政客和媒體所描繪的“全不對板”。每個正常人都會質問:“誰在撒謊?”還有,“我們管好自己不行嗎?”
誰迎風撒灰,灰就會最先迷了他的眼。作為社會觀察者的媒體,固執地戴著有色眼鏡不放,無異于自廢武功。長此以往,其營造的“擬態環境”,更會成為西方世界的“眼罩”,使得一些人失去了應有的反思、批判和鑒別能力。這其實是更大的悲哀。
(四)
蒼蠅總在嗡嗡叫,但抹殺不了中國的發展成就,動搖不了中國人民的自豪自信,更阻擋不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輿論戰其實是認知戰,輿論斗爭也是主戰場。BBC們既然“黑”過來,我們也要懟回去。更要警惕他們在中國輿論場挖坑埋雷,挑弄情緒。
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說過一句話:“在宣傳上花1美元,等于在國防上花5美元。”去年2月,美國《戰略安全》雜志也曾刊文:“認知操作可以是擴張的工具,甚至可以通過改變目標群體的觀點、價值觀和利益來實現特定的殖民化。”
對于復興路上的中國來說。對外,靈活講好中國故事,鮮明傳遞中國觀點是必須;對內,塑造清朗網絡空間,斬斷攪弄風云的黑手,同樣重要。
(五)
“我驚喜地發現,中國非常多元,非常迷人。”
去年,西班牙資深記者哈維爾·加西亞出版了新書《中國:威脅還是希望》,在書中他駁斥了種種有關中國的謠言和謬誤。
該記者曾在西班牙語世界影響力最大的通訊社埃菲社工作了20多年,曾被派往中國常駐,后因不愿忍受西式謊言而辭職。為了寫好《中國:威脅還是希望》,加西亞到新疆、深圳等地開展了田野調查和深度訪談。
從《紅星照耀中國》到《伊文思看中國》,再到如今的《中國:威脅還是希望》,可親可愛的中國總會被看到,至于“偏見廣播”“雙標報紙”們,還去哪里嗡嗡叫呢?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