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8-11-11 08:20:11
新華社濟南11月10日電 題:特寫:孔夫子鄰家的“淘寶村民”
新華社記者趙新兵 魏圣曜 孫曉輝
34歲的篆刻師孔令佳是孔子第76代后裔,也是一名“淘寶村民”。
中國的網絡購物狂歡節“雙11”來臨前,孔子故里山東曲阜林前社區的孔府印閣內,孔令佳和其他篆刻師們十分忙碌,他們的篆刻作品目前通過電商平臺源源不斷地售往海內外。
在10月底經阿里研究院認證的最新一批淘寶村中,林前社區成為曲阜首個淘寶村。
林前社區距孔府、孔廟不遠,緊鄰孔家家族墓地孔林。和其他淘寶村明顯不同,因受儒學浸染,這個手工藝專業村充滿文化氣息。
51歲的社區居委會書記孔祥龍說,村民們普遍是從事木雕、篆刻、漢服等傳統手藝的民間藝人,尤以篆刻技藝最為出眾,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篆刻印章。
“國內的丹東石、壽山石、青海石,國外的老撾石、印度紅石、俄羅斯白石等,我都雕刻過。”孔令佳說話時低著頭,一手用刻刀在尼山石上刻畫,另一只手的拇指迅速拂去刻掉的石粉。
“‘印者,信也’。中國印章篆刻有兩千多年歷史,被視為誠信憑證,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后來逐漸演變為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孔令佳說。
孔府印閣是當地規模最大、成立最早的網絡電商。通過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日均成交網絡訂單6000多單、全年可銷售400多萬枚印章,目前已有100多名手工藝人加入孔府印閣,預計今年成交額將超2億元。
“去年‘雙11’當天銷售1萬單,今年海內外訂單有望突破5萬單。”總經理張凱自2007年從父親手中接管孔府印閣后開設網店,從最初每天只有個位數訂單,發展為如今中國最大的金石篆刻加工和交易基地之一。
張凱說,世界各地的篆刻石料來到孔子故里,經過加工、雕琢變身印章后,不僅通過網絡銷往國內各地,還深受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外消費者的喜愛。
孔令佳手頭上雕刻的尼山石,來自孔子出生地曲阜尼山周邊。“誰能想象,千百年來這些曾經無人問津的石材,經過精雕細琢后借助互聯網會成為‘網紅’產品。”他說。
除了印章,林前社區居民們制作的漢服、木雕工藝品、書法字畫等傳統文化產品也大量“觸網”,受到消費者歡迎。
與專心打造網店11年的張凱不同,在孔林前神道兩側的店鋪中,經營“儒琢堂”的杜慶收去年才開設網店,目前漢服、木雕工藝品等年銷售額有20多萬元。他說,網店的一大作用是“風向標”,能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
杜慶收表示,他的客戶以國內為主,也有印尼、韓國乃至埃及的。“互聯網和物流降低了交易成本,銷售地域越來越廣。”他說,近些年木雕產品比較受歡迎,尤其是用楷木手工雕刻的孔子像、九如意等,線上線下都有著不錯的銷量。
37歲的趙宏偉是“明赟軒”的老板,他的網店主營字畫和刻章,目前與6位書法家、2位畫家和7位篆刻師傅合作,其中多位是孔氏族人。“客戶在網上下單,說明要什么作品、多大尺寸,我們接單后分配給相應的師傅制作。”他說。
不過,當地的篆刻、木雕等傳統手工藝也曾有過無序競爭的煩惱。孔祥龍說,上世紀90年代,孔林內外有300多戶經營手工藝品的個體戶,“支個攤位就叫賣,小本經營、惡性競爭、收入低”。
2006年,曲阜集中整頓了“三孔”景區周邊的各類小攤位。孔祥龍說,整頓過后,林前社區在2007年初開始有部分青年人在淘寶網開店。
經過10多年發展,林前社區如今有各類網店500余家、從業人員1300余人,初步形成以文化旅游創意產品為特色的“互聯網+文化”產業集群。
首個淘寶村的崛起,讓孔子故里看到了互聯網經濟的巨大潛力。據曲阜市商務局工作人員楊揚介紹,今年3月,曲阜市政府與阿里巴巴合作,引入天貓優品項目,截至目前已設立村級服務網點30家、從業者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做篆刻20多年,孔令佳如今開始嘗試“新事物”:網上視頻直播篆刻課程,向網友傳播石料、書法、篆刻技法等知識。
“希望這些直播能傳播得更廣,將來能有海外網友看到、喜歡上中國傳統文化。”他說。(參與采寫記者:蘭恭來)(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