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第七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山東曲阜舉辦。本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以“文明對話與全球合作”主題,邀請來自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共同挖掘古老文明的深邃智慧,共同探討多元文明的相融途徑,呈現了一場人文薈萃的文明盛景、一場百家爭鳴的思想盛宴。
為了更好地展現本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創新理論成果,《理響中國》特別推出《理響筆記——第七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專欄。今天,《理響筆記》邀請到的是山東大學二級教授、人文社科青島研究院院長方雷。
方雷
山東大學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的崛起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即使那些對中國轉型道路持不同意見的人士,在批評中國存在著嚴重的人權缺陷、沒有走向他們所謂的自由民主政治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在維持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成效。實際上,我們正在進行的事業是一次“典范的變革”、一種深層次的文明范式的轉換, 中國的崛起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思維,現有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和話語都無法全面解讀, 因此,我們需要發展創新性思維。全球化網絡化的到來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為我們發展創造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五千年持續不斷的悠久燦爛文明為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養分和資源,只有具有深厚文明潛力的國家才有大國復興的資格和條件。中國文明對任何外來事物具有強大的改造能力和消解能力。因此,我們要有“理論自覺”、“理論勇氣”和“理論智慧”,超越現有的西方話語體系, 打造出新的文明范疇和范式,重新確立中國文明在全球文明中的地位。
只有發展創新性思維,才能構建出具有本土特色和全球影響的新的文明體系,真正實現中國的典范革命,為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意義并不僅僅局限于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崛起,更是作為一種連綿不斷、影響深遠的傳統文明重新獲得契合于現代社會的充沛活力,事實上,中華民族歷來是以文明共同體的獨特形式存在于時空中的。就此而言,中國的發展超越了國家的財富增長范疇,進一步走向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明與現代社會的深度交融,使中華文明展現出全新的現代形式,進而推動了中國社會的全面轉型。打造新的文明形態應從價值理念、治理規則、運行機制等方面重新定義中國社會。
今天的中國已經迸發出民族復興的血氣和精神,中國的發展本身引起了西方的恐慌, 嚴重沖擊著世界格局的重構,如果我們不能以一個與大國相稱的形象樹立在世人面前,今后也很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道路的最終指向應該是重新確立中國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而不僅僅是追求經濟總量和人均國民收入的排名。而且通往文明復興的道路不是盲目自大,也不是簡單復制,而是在愿意尊重和遵守現有國際體系的前提下,探索進一步推動中國走向成熟,走向完善的創新思路。
第一,凝煉核心價值。當今世界占主導地位的所謂普世價值是源于古希臘古羅馬的自由、 民主、平等、正義等理念。西方國家通過長達四百多年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解構了中世紀的神權政治,建構了現代資本主義的政治文化基礎和自由民主政治模式,他們把西方的自由民主奉為一種圖騰讓全世界頂禮膜拜,把西方的自由民主作為一個燈塔指引其他國家發展。盡管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發展中國家成功復制了美國的模式,但他們倡導的自由民主的核心價值影響了世界。現在世界上對中國形象最好的評價只是一個熱情好客的禮儀之邦、文明古國,但這僅屬于生活方式的層面,不足以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中國未來的發展要想在世界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必須克服食馬不化、食洋不化、食古不化,把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理性、社會主義的價值體系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核有機結合起來。特別是應該把中國文化和理念中諸如天下為公、同舟共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治天下必因民情、 和諧發展、科學發展、和平共處、獨立自主等價值觀推而廣之,發揚光大;我們還可以把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法家思想中的“明令顯法”,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墨家思想中的“兼愛非攻”等加載時代內涵,總結提煉出來,讓世界逐步理解和普遍認同,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影響世界。
第二,擔承全球責任。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成就了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經走上了現代化的快車道。四十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 GDP年均增長 9% 以上,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斯蒂格利茨這樣總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中國自 1979 年改革開放以來, 每 10 年就使產出和收益增加一倍。在人類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這么多的人,經歷過這么快的增長”。作為一個已經崛起的大國,僅有經濟發展是遠遠不夠的,中國的經濟奇跡只是讓世界大吃一驚,還沒有贏得世界的普遍尊重,我們必須承擔相應的權利和義務,敢于和善于在國際事務和地區事務中有所擔當,比如我們可以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地區熱點問題、疫情防控、反恐斗爭、生態保護、國際金融危機等各項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才能真正令世界尊重和佩服。進一步說,復興的中國文明應該是世界性的 , 應該當仁不讓地承擔其文明層面的全球責任。
第三,參與規則制定。當今世界正處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萌發之際,18 世紀后期的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機為先導,19 世紀末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電氣化為先導,20 世紀 40 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先導,21 世紀初開始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以低碳科技為先導。每一次科技革命不僅是技術革命,也是社會革命。這次科技革命以新能源、 新材料為載體正在蓬勃發展,我們國家在太陽能、風能和環境保護等低碳技術領域的研發和應用在世界上處于一定的領先地位,只要我們堅決貫徹中央提出的戰略規劃、路線方針政策,切實調整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以更多的高科技成果占領制高點,就能夠主導相關領域的規則制定權。參與全球各項規則制定是中國影響世界、確立領導地位的較高層次和有效途徑。
第四,有效規避風險。中國的崛起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思維,一些西方國家的人把中國特殊的發展模式和道路視為“另類”,比如一個強有力的政黨以及一個富有權威的中央政府, 對他們來說可能意味著“專制”,而這是中國取得改革開放巨大成就的重要政治前提。因為后發展國家的國民心理往往是離散的,一個強有力的政黨和政府,對國民的團結奮斗具有心理上的強化和凝聚作用,也是確保社會長期穩定的先決條件。他們雖然不否認中國經濟的長足發展,但同時指責中國黨和政府進行“政治壓制”,甚至說中國仍然是一個“極 權國家”。這顯然是以西方的價值觀為標準,居高臨下地蔑視中國。同時,我們國內出現的諸多問題,如環境惡化、貧富差距日益拉大等現象為他們提供了批評的口實,加之在全球資源約束和市場有限的條件下,各國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國家核心利益的沖突在所難免。因此,他們必然會在國家安全、貿易往來、民族問題、祖國統一等方面處處牽制、干擾我們,制造各種麻煩,我們今后的道路會面臨越來越多無法預料的風險和艱辛,必須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戰略考量。
第五,開展公共外交。作為一個獨存的社會主義大國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不僅很難得到外力的幫助和支持,而且還要應對西方的遏制和約束。中國的崛起必然引起西方國 家的敵意和不屑,也引起了他們的不安甚至恐懼。世界沒有準備好如何接納中國,中國也沒有準備好讓世界如何接納我們。在這種情況下,僅有官方外交是不夠的,我們必須通過不斷加強文化藝術交流和經貿人員往來,加大公共外交的力度,如學者外交、企業外交、 民間組織外交等渠道,以非官方的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國、說明中國。在積極融入世界主流 文明、遵守現有國際體系規范的基礎上,嘗試用西方人的思維方式表達我們的主張,用他 們習慣的溝通方式擺事實講道理,讓他們自己得出結論,而不是先下斷語,讓他們被動接 受我們的觀點。我們應以一種開放、開明的姿態和胸襟讓世界認識中國、容納中國;以一 種自信、自強的豪氣和豪邁讓世界尊重中國、佩服中國。
總之,目前中國正在進行著一場當代世界最偉大的社會實踐,“中國道路”形成的長期、 快速、穩定、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模式和文明形態,必將成為中國對世界追尋更好發展道路的一大貢獻。中國倡導的政治價值觀、社會發展模式和對外政策做法,會進一步在世界公眾中產生共鳴和影響力。我們要在對中國歷史傳統和世界現代經驗有足夠的理解和傳承的基礎上,重塑國家形象,重新確立中國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