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山東大學科技館免費對外開放 多元化科普滿足群眾需求

來源:齊魯網

作者:

2021-10-10 22:29:10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10日訊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恰逢山東大學建校120周年。今天上午,山東大學科學技術館開館儀式在山東大學千佛山校區舉行,獻禮百廿山大,聚焦未來創新。山東省工信廳一級巡視員羅新軍、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陳愛國等領導,山東大學黨委副書記張永兵,以及濟南市各中小學、企業家代表,山東大學各職能部門、學院、科研院所、直屬附屬單位、附屬醫院代表們出席儀式,儀式由山東大學副校長易凡主持。

山東大學科技館位于山東大學千佛山校區創新大廈三層。建設面積為1026.9平方米,面向山東大學教職醫務員工、學生、社會公眾開放。

山東大學科技館是迄今國內985高校里功能最全的科技館之一,也是我國高校不斷探索建設創新型大學科技館的重要嘗試。

山東大學黨委副書記張永兵在開館儀式上致辭。他表示,科技館的開館,必將進一步增強山大人的創新自信,激勵山大人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更加主動投身于科技創新大潮,助力學校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為支撐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國家和山東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多新的貢獻。

一是高水平大學結合自身學科特色建設科技館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方法。

山東大學依托自身學科特色和多年基礎研究積淀,積極探索高校科技館建設新思路和新模式。科技館的建設,本著“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理念,以理學、醫學、信息、工程四大學部為主線,全面展示、系統推介創新成果,全面系統總結不同時期和科技領域的創新成就,涉及的時間跨度長、學科專業全、人物和成果層次特別豐富,是百廿校慶的重大工程。科技館除展示科技成果、人才和相關聯的科普知識外,還兼具科技成果推介、科技交流等功能,推動成果轉化,服務山東高質量發展。

二是高等學校作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擔承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和責任。

山東大學積極發揮高校科技創新主力軍作用,不斷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從AMS、天和號核心艙 “上九天”到蛟龍號“下五洋”;從高速鐵路、特高壓輸變電橫貫祖國大地到大數據、人工智能賦能高質量發展……科技館內生動展示山東大學多年來參與的國家重大工程,真實再現科研團隊核心技術攻關的細節,體現山東大學在120年的發展中,圍繞“四個面向” 不斷探索,積極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歷程,努力在未來世界科技創新的競爭中不斷前行。

三是以科技成就為視角,深刻詮釋科學家精神的寶貴傳承。

山東大學科技館展出的科技創新成果和科技杰出人才的背后,是山東大學120年來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在科學研究和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科技館內集中展示101位在山東大學工作或學習過的兩院院士,打造一整面的院士墻作為科學家精神傳承的重要陣地。從1955年新中國第一批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產生,四位來自山東大學的科學家——核物理學家王淦昌、實驗胚胎學家童第周、礦物學家何作霖、物理化學家傅鷹——光榮入選,再到如今,中國金融數學的開創者彭實戈、微生物技術學科的帶頭者張友明、勇攀生殖醫學高峰的攀登者陳子江、心血管病學研究的突破者張運、巖土工程世界性難題的攻克者李術才……一批批科研工作者接續奮斗,主動肩負起山東大學“由大到強”的重任,為山東大學的發展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他們大力傳承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他們盡顯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也必將成為參觀者寶貴的精神財富。

四是圍繞“四個面向”探索科技合作新方式,助力學校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服務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科技館創新運營模式,以市場化為導向,搭建線上、線下科學交流平臺。線上依托學校信息化平臺,建立云上科技館和成果供需信息發布版塊;線下聯動山大技術轉移中心、山東省工研院、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創新轉化平臺,協同開展科技成果推介和轉化工作。以市場為導向,鏈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推動更多科研成果應用到經濟社會主戰場,形成高質量發展動能,服務山東經濟社會發展。

五是滿足不同受眾群體需求,積極踐行提升全民科學素質任務中的高校擔當。

山東大學科技館內平面布展排版、文字語言組織等方面采用多元化方式,可滿足不同受眾群體參觀需求。以學校科技創新成果為主線,鏈接相關科普知識向學校師生、社會公眾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方法,提高學校師生和公眾求知、探索、創新能力。同時,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讓大家樂于走進科技館、樂于在科技館中汲取知識養分,感悟科學奧秘,啟迪創新智慧,引導科技人生。

百廿山大,厚植齊魯沃土,深耕科研創新,結出累累碩果,繁榮一個時代。科技館的建設是山東大學120年來科技創新事業發展的縮影,也是歷代山大科研工作者潛心研究的碩果。未來,山東大學將繼續發揮國家科技創新發展的主力軍作用,持續深耕基礎研究領域,發揮學科交叉優勢,積極推動科研育人與產業發展、社會需求緊密銜接,全方位服務支撐國家和山東高質量發展。

閃電新聞記者 吳麗蘭 實習記者 宋明海  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