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16日訊 春節期間,山東全省各地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非遺年俗節慶活動,非遺短視頻成為傳播年味的重要渠道,非遺年貨線上線下購銷兩旺,非遺融入現代生活開啟新篇章。
線上線下,民俗活動精彩紛呈
山東省2022年“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于1月10日(臘八節)啟動,通過短視頻、直播的方式,讓廣大群眾通過網絡也能感受到濃濃的鄉情和十足的年味。該活動一直持續至2月15日,期間,非遺保護機構、非遺傳承人、媒體、文旅機構等紛紛在抖音、微博、快手、B站等短視頻平臺上傳視頻、開設直播,受到網友歡迎,各平臺#非遺里的山東年味#話題下,相關視頻播放量已達4.4億余次。
1月25日,2022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月宣傳展示活動拉開帷幕,全省各地通過500余項非遺宣傳展示活動,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營造歡樂、祥和、喜慶的中國年氛圍。期間,省文化館(省非遺保護中心)推出“福虎鬧春”2022年元宵節燈謎會文藝演出、“二十四節氣”系列主題活動等,煙臺市長島綜合試驗區開展“鲅魚餃子進軍營”非遺擁軍活動,青島市李滄區開展“小小傳承人”走進非遺博物館活動,濟寧市任城區開展第七屆“非遺過大年·尋味老濟寧”系列活動,寧陽縣開展傳統醫藥惠民義診活動,濟南市萊蕪區開展“云賞非遺·萊蕪年味”主題線上活動,臺兒莊古城舉辦第十屆春節大廟會,等等,各項非遺展示活動精彩紛呈,深入群眾生產生活,為群眾獻上一場文化盛宴。全省各地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將持續至3月4日。
創新傳承,非遺產品受消費者追捧
隨著群眾對傳統文化需求的增長,這個春節,有著“非遺基因”的年貨產品很受青睞。
青島市春和樓、植秀堂、鑫復盛、即墨老酒等非遺企業推出以“青島非遺禮”為統一標識的多款非遺年貨禮盒,銷售收入已達數十萬元。濟南章丘木版年畫創新開發了人物肖像、動漫形象等私人訂制業務,題材新穎,深受年輕人和年畫愛好者的喜愛,平時月銷量已突破千幅。春節期間年集市場異常火爆,門神、財神、灶神、年畫娃娃等年畫作品,更是受到鄉鎮居民的青睞,平均每天銷量約千幅左右,銷售額近萬元。臨沂市省級非遺項目瑯琊剪紙傳承人張曉秋成立的山東彌光文化有限公司,推出一系列春節主題剪紙手工包,色彩豐富、圖案生動、簡單易學,將趣味性、知識性、實用性相結合,將傳統圖案與現代生活相結合,賦予剪紙項目以新的生命力。春節期間銷售額達600萬元(2021年全年銷售額為3000萬元),實現了開門紅。
各類以“春節”“虎年”等為主題的非遺產品更是引領消費潮流。威海吉昌花餑餑傳承人創作的“福虎”系列產品春節期間銷售額較去年增長了30%。濰坊夢金園珠寶首飾有限公司研發虎年主題金首飾,春節期間銷售收入突破1000余萬元。棗莊砂陶燒制技藝傳承人項守富制作的砂陶門神、砂陶老虎等擺件,線上銷售額達5萬元。濟南市東大服飾于虎年期間研發設計的年服系列,包括虎年寶寶吉服、國潮虎年元素服飾,以及虎頭枕、虎頭帽、虎頭鞋等虎年伴手禮等,每組產品發布宣傳展示短視頻,瀏覽量最高達10萬以上,其中虎頭帽、虎頭鞋等銷售量千余頂(雙),定制類國風服飾日銷量達百余套。
棗莊辣子雞非遺傳承團隊在代表性傳承人王新權的組織帶領下,秉持傳統技法和選料標準,致力于烹制正宗棗莊辣子雞。據統計,該團隊春節期間共售出棗莊辣子雞9753份。通過品控,菜品一改之前棗莊辣子雞味雜、菜亂、口咸、油多、色重、失真、品相差的問題,更加突出辣鮮、雞香、本味,深受好評。
非遺“觸電”,產品銷售“火”起來
濟南市萊蕪口鎮南腸生產企業泰順齋,通過直播宣傳,每天能接600單,日銷售額4萬余元,抖音視頻瀏覽量達280多萬,在線上消費者中掀起求購熱潮。陳樓糖瓜生產企業春節期間產品銷售以批發、電商快運為主,銷售額達到700萬元,“觸電”后年生產量由原來的105萬噸提升到350萬噸。傳統糊香花生油生產企業推出“流動的博物館”,智能系統定時直播榨油場景,春節期間在京東、天貓等平臺的銷售額突破600萬元,超過1萬單。王莉酥鍋傳承人利用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和淘寶、美團等電商平臺進行宣傳、銷售,推出的真空包裝禮盒產品,春節期間營業額達30萬。“黃家烤肉”通過網絡直播和拍攝制作技藝短視頻,在抖音平臺收獲31萬粉絲,春節前的銷售旺季營業額近20萬,其中線上直播銷售額1.35萬元,初上線即受到消費者認可。
(山東優質短視頻在文旅部官網展播)
菏澤市山東李全德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東明香肚,通過抖音、淘寶、快手、微信等各種渠道宣傳營銷,短視頻傳播量超300萬,春節視頻直播總計時長超50小時,共計實現銷售額30萬元。菏澤市麥芽糖生產企業,在抖音、快手等平臺參加“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銷售額達到200萬元,好評率達95%。泰安聶氏銅器鑄造系列產品春節期間參加了天貓平臺的促銷活動,一月份銷售額為1044萬元,同比增長18.55%。濟南景韻閣掐絲琺瑯產品,在抖音、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的日營業總額保持在1萬—2.5萬元。
源于群眾傳統生產生活的非遺項目,經過時間和智慧的洗禮,以全新的面貌回歸百姓衣食住行,受到喜愛和追捧的背后,折射出群眾消費觀念的轉變,也為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