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1日訊 今天下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辦“走在前、開新局”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四場,介紹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情況。
閃電新聞記者了解到,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對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作出進一步部署。近年來,全省各地堅持因地制宜、示范引路,深化拓展“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探索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經驗做法。發布會上,山東省委農辦秘書處處長周團結介紹了在今年全省鄉村振興工作推進會上梳理總結的十種類型。
產業融合帶動型。以龍大、得利斯、濱州中裕等為代表的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公司+農戶”基礎上,帶動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把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更加緊密地銜接起來,打造全產業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
片區聯動開發型。以行政區劃、流域或片區等為單元,統籌規劃布局,通過產業聚合、資源整合、組織聯合等方式,實現區域整體提升。濟南市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動,泰安市岱岳區打造九女峰片區、日照市五蓮縣建設白鷺灣田園綜合體等,都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生產托管服務型。圍繞解決“誰來種地,地怎么種”問題,結合土地流轉,將農業生產的一個或多個環節委托給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目前,全省承包地流轉面積超過4400萬畝,生產托管服務面積超過2億畝次。
數字賦能驅動型。各地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使無人機撒藥、APP種菜、“直播帶貨”等成為新農活,推動電商農業等新業態快速成長。淄博市打造數字農業農村中心城市、菏澤市曹縣發展電商淘寶村等,效果很好。全國農產品數字化百強縣,山東省有17個縣(市)上榜,數量最多。
人才智力支撐型。各地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土專家”“田秀才”,集聚了一大批現代化、復合型人才服務鄉村振興。像濟寧培育“鄉村振興合伙人”、威海招募“鄉村規劃師”、聊城“棚二代”返鄉創業等,都是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創新做法。
“兩山”理論實踐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打開“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通道,讓自然資本保值增值、綠色產業富民惠民。比如,高青縣通過生態修復和環境提升,把風吹沙滿天的黃河灌區沉沙池打造成天鵝湖風景區;臨沂市蒙陰縣依托山多林多的特點,大力發展生態林果,“蒙陰蜜桃”品牌價值超過260億元。
文化傳承涵養型。把賡續紅色基因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挖掘活化古村落、傳統手工技藝、革命遺址等資源,發展研學教育、旅游體驗等,傳統鄉村煥發新生機。比如,東營市廣饒縣劉集后村紅色教育,棗莊市薛城區中陳郝村古村落保護等,都展現了齊魯鄉村新氣象。
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型。發揮基層黨組織優勢,通過黨組織領辦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構建集體與農戶之間新的利益聯結機制。這項工作,煙臺、德州探索得比較早、推進較快,目前全省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已發展到近4.3萬家,入社成員440多萬戶。
黨組織聯建共建型。創新基層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村與村、村與企業、村與合作社等組建聯合黨委或黨建聯合體,以組織聯合促進融合發展、協同治理。比如,青島萊西市推進區域化黨建聯合,既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力,又完善了基層治理體系。
社會力量撬動型。各類金融機構、科研院所、國有企業、社會組織等,發揮自身優勢,撬動各類資源要素向鄉村聚集,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