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8日訊 近年來,山東持續擦亮“海岱考古”品牌,全省累計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1次、項目24項。
今天,一起回顧1996-2002年山東5次、5項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重要成果。
山東長清西漢濟北王陵
獲獎年度:1996
時代:西漢
發掘單位:原山東省文物局
雙乳山1號漢墓發掘現場
該墓位于濟南市長清區歸德街道雙乳山山頂上。1995年10月至1996年7月對雙乳山1號漢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取得豐碩成果。該墓于1996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0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槨室與邊廂出土大量隨葬品
根據殘留的部分封土推測,封土原為覆斗形,高約12米以上、底邊約65米。墓葬可分為正藏和外藏兩大部分。1號墓出土的隨葬品達2000余件,種類主要有銅器、玉器、漆器、鐵器、陶器、金餅、錢幣、車馬器具和家畜家禽等,主要出土于正藏槨與外藏槨之內。1號墓內共發現大車3輛,小車2輛。除1輛小車放在正藏槨的北邊廂外,其余均放在外藏槨的南部。另有馬7匹單獨放在外藏槨的偏西側,不在駕車位置。
西邊廂中放置大量銅鼎銅壺
錯金銀工藝制作的銅軸飾
雙乳山1號墓中出土的文物與滿城中山靖王墓等在種類和形制上均相近,結合文獻記載,應為西漢濟北國的王陵。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記載推測,1號墓的主人應是西漢濟北國最后一代王劉寬。
金餅、玉覆面、玉枕、銅鏡等出土情形
雙乳山1號墓未被盜擾,隨葬品、棺槨未經擾動,加之其規模宏大,出土文物豐富,埋葬制度清楚,對漢代諸侯王墓的考古學研究無疑提供了重要資料。
山東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
獲獎年度:1996
時代:北朝、隋唐時期
發掘單位:青州市博物館
北魏晚期彩繪貼金石雕三尊像
遺址位于青州市城區西南部,現存遺址核心部分,東西150米,南北200米,總面積約30000平方米。1996年10月,在遺址北部發掘一大型佛教造像窖藏。2010年9月,對遺址進行了詳細的勘探,初步確認了寺院的東墻和東南門,發現確認寺院中軸線三座主體建筑基址,基本揭示了遺址的建筑布局。2013年,該遺址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魏彩繪貼金石雕右協侍菩薩像
窖藏中遺物以各類材質佛教造像為主,大致按上、中、下三層排列擺放,有少量坐姿造像呈立式排放。經室內整理拼對,辨認出各類材質造像629 件。出土文物中約60%為北齊時期,35%為北魏、東魏時期。窖藏出土其他遺物有:宋代佛頂尊勝陀羅尼石經殘幢3件、石塔1件、貨幣142枚、灰陶盆1件、白釉碗1件、瓦當一宗等。
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出土文物數量之多,造像之精美,貼金彩繪之完好,為我國佛教考古史上所罕見。先后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山東章丘西河遺址
獲獎年度:1997
時代:后李文化
發掘單位: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8年發掘現場
西河遺址位于章丘區龍山鎮龍山三村西北500米處,東距龍山文化命名地——城子崖遺址約1600米,坐落在巨野河的支流——西河東側,屬典型的河旁臺地遺址。遺址現存面積10余萬平方米,包括后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隋唐和清代遺存,以后李文化遺存最為豐富。該遺址于1997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房址內放置的陶器
后李文化遺存最為豐富,其中房址是最重要的部分,三次共發掘31座,皆半地穴式,保存較好,極少發現柱洞。按照形狀、面積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大房子,平面呈圓角長方形,面積一般25~50平方米,個別達70余平方米,居住面可分為居住區、燒灶區、活動區和器物擺放區。第二類為小房子,平面有的為圓角長方形,有的呈不規則圓形或橢圓形,面積一般10~20平方米,有些房內地面存有大量陶片。此類房子填土為較純凈的淺灰褐土,出土物較少。
陶匜
據已有的碳十四測年數據,后李文化的絕對年代在距今8400~7700年之間,上限可能已經達到9000年,下限延續到同北辛文化早期年代銜接。后李文化延續時間可能達到1500~1800年。章丘西河遺址因發現了豐富的后李文化遺存而聞名,對研究后李文化、完善山東地區考古學文化譜系、聚落考古等都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山東章丘洛莊漢墓陪葬坑和祭祀坑遺址
獲獎年度:2000
時代:西漢
發掘單位:濟南市考古研究所
洛莊漢墓空間結構示意模型
遺址位于濟南市章丘區棗園街道洛莊村西約1公里處。1999年6月,取土時發現青銅器陪葬坑,2000年對除主墓室之外的陪葬坑和祭祀坑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據出土封泥“呂大官印”“呂內史印”等,以及《史記》《漢書》等歷史文獻記載,應為西漢初期呂國國王呂臺墓,下葬于公元前186年。該遺址于2000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15年6月被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4號坑出土鎏金青銅瑟枘
14號坑出土銅鈴
陪葬坑大體可分為6類:出行依仗類、兵器類、倉儲類、飲食起居類、樂器類、犧牲類。分布于封土中的祭祀坑共計19座,主要位于墓室的西部,絕大部分為“甲”字形。
14號坑出土編鐘和第一套編磬的場景
出土文物3000余件,有些屬首次發現。發現“呂大官印”、“呂大官丞”、“呂內史印”、“呂大行印”等封泥30件。5號坑共出土銅器計有鼎、盆、勺、甑、釜、量器、權等, 另外還發現數件鐵爐。9號坑共出土純金、鎏金、青銅、鐵質、骨質等馬具與馬飾計300余件。11號坑共發現3輛實用馬車。14號坑可見樂器類達140余件組,編鐘一架。此外,在16號和36號坑發現的泥俑兵士方陣也較有特色。
9號坑出土精美的鎏金銅當盧
洛莊漢墓雖然主墓室未發掘,但已顯露出其較多的特點,不同層次的陪葬坑和祭祀坑的埋葬方式,在其他王陵中屬少見之例。發現的多種文物組合,說明這些陪葬品的來源極為廣泛,對于認識漢初的文物制度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
山東日照海曲漢代墓地
獲獎年度:2002
時代:漢代
發掘單位: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發掘工作現場
墓地位于日照市西郊西十里鋪村西南約1.5公里。這里是一片低矮的丘陵,地勢高低起伏,淺薄的土層之下即為疏松的巖石層。就在這片瘠薄的土地上,卻散布著一些大大小小的封土堆,其中東西并列的兩座較大的封土,當地民眾俗稱為“王墳”和“娘娘墳”。該墓于2022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5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梳盒
2002年,為配合同三高速公路建設工程發掘,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發掘工作。本次發掘工作共發掘三座封土,清理墓葬86座,另在封土之外清理了6座墓葬殘底。三座封土呈“品”字形分布。所有墓葬均屬中小型墓葬,大部分屬于兩漢時期,個別墓葬可能晚至魏晉時期。
玉璧
除少數墓葬曾被盜掘或破壞之外,大部分墓葬保存較好,出土隨葬品豐富。隨葬品有漆木器、陶器、銅器、玉器、石器、鐵器、絲織品、竹簡等計1200余件。
銅燈
海曲墓地的發掘是山東地區漢代考古一次重要的考古成果,具有重要研究意義。一是在同一座封土之中埋藏十余座至數十座墓葬的現象為山東地區漢代墓地的首次發現。二是大部分墓葬保存較好,特別是部分木槨墓,棺槨保存完好,結構清晰,形式多樣。三是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漆木器和絲織品,其數量之多、種類之齊全、制作之精湛、紋飾之精美,是山東地區的首次發現,也是我國北方地區漆木器最重要的一次發現,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