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8日訊 近年來,山東持續擦亮“海岱考古”品牌,全省累計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1次、項目24項。
今天,一起回顧2011-2022年山東6次、8項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重要成果。
山東京杭大運河七級碼頭、土橋閘與南旺分水樞紐
獲獎年度:2011
時代:明清
發掘單位: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磚石堤岸、石柱臺階碼頭與木樁擋板
汶上大運河山東段水工設施包含以京杭大運河南旺水脊為中心約13公里長的河道、南旺湖等水柜及連接水柜的諸條引水,其上和周邊又分布有眾多閘、堤、壩、斗門、碼頭、涵洞等,主要分布于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面積26.3平方公里,是大運河水工設施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也是大運河的核心工程和京杭大運河的命脈所在。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漲水時的七級碼頭
為配合大運河申遺及建設南旺分水樞紐考古遺址公園,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相關單位對汶上大運河山東段水工設施,從2008年至2013年進行了連續多年的考古工作。
七級碼頭遺址的發掘,發現一座臺階式大碼頭,與古街、商鋪相結合,再現運河繁華風貌。
土橋閘北側全景
土橋閘的勘探發掘,對運河船閘的構筑、結構布局、功能和營運狀況有了更深入了解。山東京杭大運河的考古工作,為科學編制運河保護規劃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對京杭大運河整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陶滴水
南旺分水樞紐工程考古工作,對南旺段運河河道設施、引汶濟運工程設施的結構、布局以及大運河河水的平衡調節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為今后大運河的綜合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玉煙嘴
山東定陶靈圣湖漢墓
獲獎年度:2012
時代:西漢
發掘單位: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墓葬全景
定陶王陵M2(定陶縣靈圣湖漢墓)位于菏澤市定陶區馬集鎮大李家村西北,是2010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的一項長期延續發掘保護項目。M2是目前我國發現最大的一座單體漢代黃腸題湊墓,規模宏大,結構嚴謹,保存完整。該墓2012年被評為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3年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室上方第一層仿木結構
主室局部
該墓為覆斗形大型封土“黃腸題湊”葬制的積沙墓。墓葬封土呈覆斗型,封土核心屬于地上墓坑的主體部分,為兩個“回”字形夯土臺及墓道兩側的闕臺,臺高6米。墓葬整體呈“甲”字形,墓道東向。墓坑近方形,邊長近28米,青磚包裹的黃腸題湊木槨墓室近方形,邊長23米,整體結構南北、東西對稱,共計23個內藏空間。
竹笥(Si)
黃腸題湊
經初步的勘探,證實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所記定陶王陵的所在。陵墻淤埋在地表下8.6-9米以下,殘高約1-2.5米左右。陵園大致長方形,東西長958米、南北寬930米、陵墻厚約5米,總面積近90余萬平方米。
該墓葬規模宏大,墓葬結構保存完好,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為完整的大型“黃腸題湊”墓,為漢代陵墓制度的考古學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
山東沂水紀王崮春秋墓葬
獲獎年度:2013
時代:東周
發掘單位: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紀王崮遠景
墓群位于沂水縣城西北約40千米處的“紀王崮”頂南部,崮頂部面積約0.45平方千米,隸屬泉莊鎮?!搬摹笔且拭缮絽^特有的一種地貌景觀,特點是頂部平展開闊,周圍四壁如削,再向下坡度由陡至緩。2019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號墓棺室
崮上現發掘兩座墓葬,其中,一號墓為帶一條墓道的巖坑堅穴木槨墓,由墓室、墓道及附屬的車馬坑組成。其最大的特點是墓室與車馬坑共鑿建于一個巖坑之中。二號墓為未建成的墓葬,該墓出土文物量大精美,銅器胎質厚、器型大氣,填補了多項空白。根據器物形制特點,該墓的年代為春秋中晚期。根據墓葬及車馬坑的規模形制推斷,該墓應為莒國的一代國君之墓。
鬲(Li)
紀王崮春秋墓規模大、規格高、結構特殊,出土了大量的青銅禮、樂、兵、車馬器及玉器等重要文物。其墓室與車馬坑共鑿建于一個巖穴中,是一種全新的埋葬類型,豐富了對東周貴族埋葬制度的認識,引起了學術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該墓葬的發掘對于該區域的墓葬制度、考古學文化研究,對揭開紀王崮歷史傳說的神秘面紗和曾經隱沒的歷史均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銅敦(Dui)
山東章丘焦家遺址
獲獎年度:2017
時代:大汶口文化
發掘單位:山東大學
焦家遺址鳥瞰圖
焦家遺址位于濟南市章丘區西北20公里處、泰沂山系北側的山前平原地帶,主要分布于焦家、蘇官、董家和河陽店等村莊之間,南距著名的城子崖遺址約5公里。遺址中部略隆起,總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文化遺存主要屬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階段,并存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和漢代遺存。2019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M224
2016年-2021年,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結合學生考古實習,先后四次對遺址進行系統的調查和發掘,發掘面積共計2841平方米。
焦家遺址出土陶器
歷次發掘發現了豐富的大汶口文化遺存和一批龍山、岳石文化遺存。重要考古發現均屬大汶口文化時期,包括大汶口文化中期城墻、壕溝及南城門(通道)、人工堆筑土臺、墓葬、祭祀坑、房址、陶窯等。墓葬300余座,祭祀坑十余座,房址百余座,灰坑千余座。出土了大量的大汶口文化遺物,包括陶器、玉器、石器、骨角牙蚌螺器等。
大型墓葬M91隨葬玉器
焦家遺址的考古發掘及相關研究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第一,對發掘區域內的聚落布局和聚落變遷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從早到晚經歷了I居住期—II埋葬期—III居住期三個大的發展階段。第二,明確了城墻的分期和建筑方式,及南城門的準確范圍、分期和通道上的部分路土。第三,確定了南城門、人工堆筑土臺、墓區等遺跡的層位關系。第四,取得一批系統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埋葬和祭祀資料。第五,發現了一批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房址,填補了魯北地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階段居住形態研究的空白。第六,采集了大量人工和自然遺物,積累了較為完整的多學科合作研究的基礎資料。
山東滕州崗上遺址
獲獎年度:2021
時代:大汶口文化
發掘單位: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崗上遺址總平面圖
崗上遺址位于滕州市東沙河街道陳崗村東部漷河兩岸,遺址平面不規則形,東西最大跨度1500米,南北跨度1000米,總面積約80萬平方米,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為主。2019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9月-2022年1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連續對該遺址進行發掘,揭露面積約1100平方米,發現了豐富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遺存,包括1圈夯土城墻與壕溝、兩處墓地、31座墓葬、7座房址及大量與房址相關的柱坑或柱洞遺跡。
南區墓地出土部分陶器
城址位于漷河西岸,呈臺地狀,平面近長方形,東西長約800米,南北寬約550米,面積40萬平方米。城墻寬度10-22米,殘高多不足1米,壕溝寬度10-60米,最深處2.8米。城墻有明顯夯打加工痕跡,城墻和壕溝也存在多次補筑與清淤現象。
南區墓地出土典型玉器
田野工作中,還分南北兩區對城內東南區域居址區與墓地及城外南側一處墓地進行了發掘。南區墓地為大汶口文化晚期偏早階段,清理豎穴土坑墓16座。墓葬等級差異巨大,主要表現在體量、葬具結構及隨葬品等多個方面。北區遺存為大汶口文化中期階段,房址與墓地相配,分片集中分布。房址錯落有致,平面多近方形,可分為基槽式、基槽與柱坑組合式、柱坑式及柱洞式四類,面積多在25-35平方米左右,可辨門道多為西或北向。
南區四人合葬墓S M1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5000年前后)是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形成的關鍵節點。崗上遺址大型城址的發現,連同一批顯示了社會劇烈分化、財富集中于大墓、突出器物箱的棺槨制度及一整套陶玉骨牙器為代表的禮器等,為實證海岱地區以至中華文明五千年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山東臨淄趙家徐姚遺址
獲獎年度:2022
時代: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
發掘單位: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出土陶片微痕分析
2022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臨淄趙家徐姚遺址考古工地發現距今1.32萬年的人類遺存。遺址核心區域總面積約400平方米,總計出土遺物1000余件,火塘3處。
遺址出土蚌殼及石制品
出土遺物以動物骨骼為主,陶片、陶塑次之,少量石制品、蚌殼制品。其中陶片標本200余件,包括可復原陶器2件。陶片均為夾炭紅陶,可辨部位有口沿、腹部、圜底,初步判斷器型為圜底盆。口沿類型多樣,包括方唇、圓唇、花邊口沿,近底陶片14件,穿孔陶片5件。骨骼標本500余件,以環頸雉鳥類和鹿類為主。蚌殼制品25件,其中穿孔蚌器1件。另見有陶塑100余件,石制品50余件。
遺址出土動物骨骼
根據C14測年數據,明確遺址年代為距今1.32萬年左右。該年代框架明確,所處節點關鍵,正處于晚更新世晚期末次冰期氣候頻繁波動時期,為建立魯北地區這一時期的地層編年體系及當時古環境的復原提供重要依據。該遺址發現的早期陶片是中國北方地區出土陶器年代最早的遺址之一,也是東亞地區出土早期陶片數量最多的遺址。此外,該遺址出土的夾炭陶反應出該遺址是中國早期制陶工藝最為成熟的遺址之一,對研究中國早期陶器起源影響深遠。
遺址出土可復原陶器標本
該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山東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序列的空白,為認識中國北方尤其是山東地區舊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過渡這一重大的歷史變革提供了關鍵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