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文物說丨完整記錄西周王室冊命官員的禮儀制度——頌簋

來源:山東博物館

作者:李靜怡

2024-04-16 14:21:04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16日訊 青銅器起源于夏朝或更早,盛行于商周,形制上有飲食器、酒器、水器、兵器、樂器、工具、貨幣、車馬飾等,種類繁多,紋飾精美。山東博物館藏有青銅器四千多件,其中四十多件為國家一級文物,頌簋便是其中之一。

《周禮·舍人》:“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粱也。”簋,本為一種陶制的盛食器,最早出現于新石器時代,青銅冶煉技術成熟后,人們仿照陶簋鑄造出了青銅簋。西周時期,簋既是盛放食物的食器,同時也是重要的青銅禮器。按照西周禮制,簋在王室貴族祭祀、宴饗、喪葬等重要場合中常與鼎作配,數量上鼎奇簋偶: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鼎、簋的不同規格,表明了使用者身份和地位的高低,起到“辨等列、明尊卑”的效果。

山東博物館藏頌簋器身圓形,蓋頂部有圓形捉手,腹微鼓略下垂,有子母口。腹兩側有一對獸首形耳,下有垂珥,圈足稍外撇,下有三個獸面象鼻形小足,屬于西周中晚期的典型形制。

頌簋器身鑄有多種紋飾。蓋、器口沿處各飾八組竊曲紋,“竊曲”一詞出自《呂氏春秋·適威》:“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是一種由兩端回鉤的或“S”形、或“C”形的線條構成的扁長形圖案,由饕餮紋和龍紋簡化而來。蓋頂捉手內飾卷體龍紋,龍首與龍身環繞連接。捉手下與腹中下部各飾三周和六周瓦紋,凹槽平行如同屋頂上連綿起伏的瓦片,樸素簡潔。圈足飾垂鱗紋,線條流暢清晰,上下交錯排列,宛若參差魚鱗,莊重肅穆。

圖丨西周 頌簋 山東博物館藏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多有銘文,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在歷史研究中通常作為對傳統歷史文獻的佐證和資料補充。《禮記·祭統》云:“銘者,自名也”,商代的青銅銘文較為簡短,最長也不超過五十個字,主要記錄青銅器所屬氏族信息以及受祭者之名,這時的銘文比較符合《禮記》“自名”的本義。西周后長篇銘文逐漸流行,與商代銘文相比,記錄內容更為詳細多元:或告慰祖先神靈;或宣揚獻器者個人事跡及其家族榮耀;或記載社會重大事件。例如武王時期的利簋,器內底鑄的銘文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頌簋的銘文鑄于腹、蓋兩處,內容相同,各15行,每行10字,最后一行有兩重文,共152字。銘文記述了一個名為“頌”的人接受周王冊命的時間、地點、冊命的儀式、任命的官職、賞賜的物品以及冊命儀式完成后所做的事和祝愿辭,完整地反映了西周王室冊命官員的禮儀制度,儀式流程與《周禮》所記基本吻合,這在西周銅器銘文中較為少見,因此頌簋成為研究西周時期的禮儀制度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此外,頌簋銘文布局整齊,排列有序,字體規范,筆勢勻稱,是西周王室所使用的標準書體。作為金文最成熟的形態,頌簋銘文在書法藝術上也具有重要意義。

圖丨西周 頌簋銘文

“有饛簋飧,有捄棘匕”

莊嚴肅穆的青銅簋

盛放著古人對豐收的祈盼

縱橫有序的筆勢

記載了先人的光輝事跡

先秦的歌謠傳唱不絕

前人的功績仍在歌頌

作為歷史的見證者

它走過千年的日升月落

在“海岱日新——山東歷史文化陳列”

與你相逢

閃電新聞記者 李靜怡  報道

[責任編輯:李靜怡 逯興舉 徐紅梅 崔維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