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京博科技獎化學可持續發展論壇于中國化學會第34屆學術年會期間在廣州順利舉辦。會上,京博科技獎組委會向榮獲“2023年度化學化工與材料京博優秀博士獎”的17位獲獎者及導師頒獎。與此同時,論壇邀請來自化學、化工和材料領域的行業頂尖專家就前沿學術進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等作專題報告,發表真知灼見,共話行業可持續發展。活動現場還展示了來自高校和產業界的49項學術成果,并發布產業共性技術創新需求,搭建起創新型產學研交流與合作平臺。
中國化學會理事長萬立駿,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付賢智,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黨委副書記范青華,大連理工大學前校長、高性能精密制造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郭東明,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劉忠范,安徽師范大學校長、清華大學無機化學研究所所長李亞棟,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蘇州大學特聘教授李永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彭孝軍,山東石油化工學院院長、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院長徐春明,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樊春海,西安交通大學校長張立群,華東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朱為宏,山東省樂安慈孝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萬春玲,山東京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馬韻升,以及全國化學、化工與材料領域頂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資深專家學者與產業界知名企業代表出席活動。
以獎勵才,建設聚才科技高地
中國化學會理事長、萬立駿致辭
萬立駿作開幕致辭。他表示,中國化學會與京博控股集團的合作模式是一種全新的探索。這種跨界融合、優勢互補的合作模式,不僅為化學科技人才提供了展示才華的舞臺,更為化學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開辟了廣闊的道路。他相信,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必將涌現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培養出更多的科技精英,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化學科技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京博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馬韻升致辭
馬韻升先生在活動中致辭,他表示,創新是可持續發展之本,而企業是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載體。京博科技獎力求發掘、培育、支持更多高潛力的青年科研人才投身科技發展,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共促行業的科技進步與可持續發展。
培育“科學精英”,強化人才與產業雙向奔赴的創新氛圍,做實創新文章。論壇上,付賢智宣讀《2023年度京博科技獎表彰決定》。“2023年度化學化工與材料京博優秀博士獎”共評選出2名金獎、5名銀獎和10名銅獎,共計17位獲獎者。
金獎獲得者阮林新、張運茂及金獎獲得者導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施世良(從左到右)分別發表獲獎感言
2023年度京博優秀博士獎金獎獲得者阮林新、張運茂,金獎獲得者導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施世良,分別發表獲獎感言。阮林新在其導師施世良教授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研發的手性卡賓-鎳催化劑解決了傳統不對稱羰基加成活化模式單一、反應活性低的問題,相關成果應用于一款治療肺結核的重要藥物,可以實現原料的高效利用,提高生產效率,大幅降低百姓的用藥成本。施世良教授對此表示祝賀,他認為:“培育科技創新人才的真諦在于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感謝京博科技獎對我們教育事業的認可和支持。”張運茂的研究成果則解開了液體作為結構與功能材料如何實現電化學可控微泡及其三相界面上高效傳質的難題,為未來應對復雜多變的空氣污染問題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與技術策略。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獎勵才,創新不輟,在推動產學研融合發展的路上,且行且堅。論壇上,來自科學界、產業界的13位嘉賓共同上臺,為下一屆京博科技獎助力,也為化學、化工與材料領域科研成果的培塑形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實現按下“加速鍵”。
凝心聚智,共塑綠色低碳未來
“雙碳”戰略下,應對環境挑戰、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是一場行業的“硬仗”,也是創新的一次“大考”,需要全面的戰略和創新路徑支撐。會上,四位頂尖科技專家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為應對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挑戰貢獻全新思路。
一場別開生面的學術墻報交流會,展示了京博科技獎往屆和本屆獲獎者和化學、化工與材料領域的高校科研團隊,以及產業界的研發成果,同時發布了共性技術創新需求。經現場來自學術界和產業界觀眾的多維度評審,共評選出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3個,共計6個優秀墻報。
學術研究需要開放包容的氛圍,讓業內翹楚的思想交鋒與跨領域交流相互激蕩,通過輕松自由的學術墻報冷餐會,營造出創新的強磁場,成為加速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快捷鍵。
此次學術墻報交流活動,為科學界和產業界架起溝通的橋梁,也為高校與企業提供了一個精準交流與合作的平臺,有助于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促進創新成果轉化為企業生產力。
閃電新聞記者 周迎春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