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7日訊 從1954年成立至今,山東博物館已走過了70年的發展歷程。7月25日,山東博物館將舉辦盛大的慶祝儀式。70年間,山東博物館憑借其獨特的歷史魅力和豐富的藏品,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出了巨大的力量。閃電新聞推出系列館史回顧,帶您領略其非凡歷程。本期介紹的是山東博物館的成立階段——奮楫篤行(1992—2009年)。
山東省博物館陳列樓
當時,隨著山東文化事業不斷發展繁榮,省委、省政府決定建設一個新的博物館。1990年,山東省博物館新館館址確定在千佛山北麓,征地約50畝,1991年8月1日奠基。1992年10月24日,新館主體工程落成。1994年4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山東省博物館千佛山新館主體建筑占地34000平方米,館舍建筑面積21000平方米,陳列面積1.2萬平方米,建筑采用現代化的裝飾與古典傳統的廡殿頂建筑相結合的風格,宏偉典雅、氣派穩重。
藏品管理、征集和研究
山東省博物館完善管理制度和辦法、增加庫房面積、改善文物存放條件的方式,在藏品保管方面不斷施力。這一階段,山東省博物館通過考古發掘移交、公安局、海關等部門移交、定向征集收購、個人捐贈等途徑征集青銅器、玉器、瓷器、書畫、壁畫、民俗等各類文物、藏品及相關資料7000余件(組)。其中包含:2003年接收濟南市公安局移交的洛莊漢墓特大盜竊、倒賣文物案追回文物10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4件、二級文物3件、三級文物3件;2008年接收日本美秀博物館贈還的被違法販賣出境的東魏蟬冠菩薩立像,這是日本返還中國被盜流失文物的第一案,也是迄今為止中日兩國文物收藏單位之間成功解決文物返還爭議的經典案例。
山東省博物館濃厚的學術氛圍造就了許多著名的學者,發表了一批有影響的論文和專著。如王恩田先生的《陶文圖錄》《陶文字典》《商周銅器與金文輯考》等。
東魏蟬冠菩薩立像
陳列展覽與文化交流
這一時期山東省博物館陳列展覽工作在展陳體系規劃、策展制度構建、展覽設計提升、國際展覽交流合作、展陳人才隊伍培養等多方面,開展了創新性探索,取得了巨大成果。1992年10月山東省博物館新館陳列樓落成開放后,基本陳列展覽分為歷史陳列和自然陳列。歷史陳列包括:“齊魯文化風采展”“明代大型戰船”“明魯王朱檀墓出土文物展”“館藏書畫展”“近代的山東”;自然陳列包括:“山東古生物化石”“珍稀動物標本”“恐龍化石”等陳列展覽。這一時期山東省博物館依托館藏文物優勢,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辦展方式,舉辦各類專題展覽。2003年,山東省博物館推出了“山東省重大考古新發現成就展”,該展覽獲得2003年度山東省優秀陳列展覽一等獎。2007年舉辦的“山東文物精品大展”是當時山東省舉辦過的規模最大、匯集精品文物最多的文物展覽。2008年6月14日,山東省博物館舉辦了山東省博物館及全省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啟動儀式暨“改革開放三十年——山東考古成果展”開幕式,這標志著以山東省博物館為龍頭的全省26家博物館率先向社會免費開放。
隨著我國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國內外文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山東省博物館先后推出了中日文物交流展(山東文物系列展)、“孔子文化展”等文化交流品牌,獲得了廣泛的國際贊譽。
觀眾參觀 “文明之光”展廳
動物化石展
“原始陶器之美”展覽海報
考古發掘與科技保護
2000年,山東省博物館再次設立考古研究部,先后多次承擔重慶三峽庫區和山東南水北調工程的考古發掘工作,并先后發表發掘簡報10余篇,完成《重慶萬州上沱口遺址發掘報告》《重慶萬州糖坊坪遺址發掘報告》。
2001年,山東省博物館設立文物保護部,開展了本館館藏文物及其他博物館館藏文物的保護修復工作,完成全國館藏文物受損調查、山東青銅器保護項目等工作。2004年,把“鋅青銅代替錫青銅鑄造技術”和“多層板與實木粘合技術”等應用到洛莊漢墓出土馬車的復原工作中。
在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山東省博物館以保護、傳承和弘揚反映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化遺產為己任,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不斷推動博物館工作再上新臺階、實現新跨越,各項工作均取得持續發展。2003年10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被國家人事部、文化部聯合授予“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山東省博物館成為山東省文物工作與社會交流的重要陣地,在推動山東乃至全國的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