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9日訊 從1954年成立至今,山東博物館已走過了70年的發展歷程。7月25日,山東博物館將舉辦盛大的慶祝儀式。70年間,山東博物館憑借其獨特的歷史魅力和豐富的藏品,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出了巨大的力量。閃電新聞推出系列館史回顧,帶您領略其非凡歷程。今天,距館慶活動倒計時6天,本期介紹山東博物館的藏品體系。
山東博物館通過夯實管理基礎、系統梳理藏品資源、加強可移動文物保護和修復、建設多元化的藏品體系和文物保護平臺,已發展成為藏品體系完整的綜合性博物館。
一、 規繩矩墨,規范藏品管理
山東博物館編制印發的藏品管理方面的制度有《山東博物館藏品檔案管理規定》《山東博物館藏品管理規定》《山東博物館藏品借展管理辦法》,這些規章制度指引藏品管理方向,規范藏品管理行為,保證博物館業務工作有序、高效進行。
二、多措并舉,夯實藏品基礎
(一)提升藏品庫房管理品質,筑起文物保管的堅實屏障
山東博物館經十路新館藏品庫房于2010年底正式啟用,占地面積8000余平方米,采用避震結構,安裝氣體滅火裝置、LED光照設備、溫濕度調控設備,配置專用儲藏柜架、藏品裝具、藏品庫房環境檢測評估設備等,實現最佳收藏環境。同時,在按照藏品質地、類別、等級分庫和排架的基礎上,還將特色藏品成體系地保管起來,使文物庫房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和標準化。
(二)文物普查,鋪平文物保護的必經之路
2013年—2015年,山東博物館開展館藏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共采集登錄文物、資料、化石標本約14萬件(套)。本次普查使山東博物館的文物認知理念與水平得到提升,許多以往被忽視的文物種類所蘊含的重要價值逐步得到發掘與認同,紅外線掃描、高清數碼拍照等先進技術手段讓銀雀山漢簡在出土40多年后再次顯露真容,先進的、科學的技術手段使簡牘獲得更穩妥、更長遠的保護。
圖 對館藏銀雀山漢墓竹簡進行保護
(三)數智賦能,推動藏品資源數字化建設
山東博物館藏品資源數字化建設經歷了2009年全國珍貴文物數據庫建設、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2015年館藏精品文物三維影像掃描三個時期。為了有效整合這些數字資源,2017年啟動了藏品管理系統建設項目。山東博物館藏品管理系統實現了資源共享,使數字科技賦能“典藏活化”,有利地推動了山東博物館文物事業的繁榮發展。
(四)多途徑豐富藏品資源,保障博物館事業可持續發展
山東博物館不斷完善藏品征集管理辦法,健全藏品征集標準,拓展藏品征集領域和途徑,充實館藏藏品數量和類型。通過接收現當代書畫名家捐贈作品、接收美國慈善家肯尼斯·貝林先生捐贈珍稀野生動物標本、涉案文物移交、與山東省文物總店和山東省石刻藝術館合并、開展“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征藏”工作、進行田野調查等種種舉措,不僅充實和豐富了藏品體系,也為陳列展覽、科學研究、教育服務等奠定良好的文物基礎。
圖 與山東省文物總店進行雜項類文物點交
圖 嘉祥縣公安局移交涉案文物
三、多學科協同,加強文物保護,為藏品體系建設“保駕護航”
歷經多年的實踐和發展,在幾代文物保護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和共同努力下,山東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從搶救性保護為主過渡到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并重發展。從傳統修復的經驗保護到現代科技介入的精準保護,山東博物館已構建起環境監測系統、環境控制系統、動態管理系統的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風險管控體系;在可移動文物保護項目質量和綜合性文物保護實驗室建設方面實現新突破;在文物保護修復人才建設、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管理能力、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研究層次等方面實現大幅提升。
圖 文物分析檢測
圖 明魯王朱檀出土文物精品展廳保存環境改造
圖 “館藏文物保存環境測控云平臺”項目獲“第八屆全國十佳文博技術產品及服務獎”
四、構建起全面性與地域特色相統一的藏品收藏體系
山東博物館藏品包括歷史、自然、革命文物三大類,具體涵蓋石器、玉器、陶器、磚瓦、瓷器、銅器、其他金屬、甲骨、骨角器、石刻、雕刻、漆木器、織品、印章、錢幣、書畫、雜項、古籍、碑帖、琺瑯玻璃料器、集品、竹簡、壁畫、革命文物、近現代文獻、民俗文物、社建文物、古生物、現代植物、現代動物、巖石與礦物等類別。以史前時期陶器、甲骨、銀雀山漢墓簡牘、山東地區古代石刻、明魯王朱檀墓出土文物、孔府舊藏明代傳世服飾、古籍善本、革命文物、自然標本等最具特色。山東博物館藏品實證了海岱地區是中華文明起源重要的發源地之一,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展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 商代 亞醜鉞 山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