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2-16 17:29:02
文|武存中
濟南有一條“時光隧道”,一走進這條街,人就覺得自己變成了牽線木偶,被它牽著走。
它的名字叫西更道街。
過去濟南有一句俗語“東更道,西更道,王府池子,二郎廟”,現(xiàn)在這兩條街還有,不過西更道街保存得更好一些。它就在珍珠泉大院西側(cè)。
走進西更道街,便是走進了“時光隧道”,它身上帶著千百年時光的年輪,從遠古的晨曦中走來,可是你渾然不覺。
更道,我國古代更夫打更時走的道路,說起打更,將引出許多今天已十分陌生的名詞。
我國古代的計時器具相當(dāng)復(fù)雜,名字叫做“漏壺”,也叫“刻漏”或“漏刻”。它是由許多個盛水的銅方壺制成的,底部有方孔,利用小孔滴水的多少來計量時間。
西漢之前,使用多為單壺,唐代之后使用“復(fù)壺”,“復(fù)壺”即兩個以上的漏壺。
現(xiàn)今保存較完好的是元代延祐年間的復(fù)壺。它由四個主壺和兩個副壺構(gòu)成,主壺叫“日天壺”、“夜天壺”、“平水壺”和“分水壺”,副壺為萬水壺和退水壺。
四個主壺自上而下重疊而成。最后一壺裝滿水后,水即逐漸滴入以下各壺,最下一壺內(nèi)裝有一直立浮標(biāo),上刻時辰。水逐漸升高,浮標(biāo)也隨之上升,由此可以知道時辰。
知道了時辰(時間)還須把時辰(時間)報出去,用今天的話說叫做“信息傳遞”.
在古代也是相當(dāng)復(fù)雜的,古時報時有兩種方法,一為擊鼓,一為敲鐘。
白天敲鐘,夜間擊鼓。
白天每隔一小時敲一次鐘,夜間每一更打一次鼓,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所以夜間的擊鼓也叫更鼓。
唐代詩人杜甫有“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的詩句。
我們在古代建筑中都可看到鼓樓和鐘樓,即古時專為報時而修建的。
據(jù)《歷城縣志》上的城區(qū)圖標(biāo)識,舊時濟南的鐘樓在學(xué)院街西鄰的學(xué)院署左側(cè),而鼓樓在今鐘樓寺街一帶。
夜間打更除了在鼓樓擊鼓之外,還有巡行的更夫敲梆子。
這固定的巡行路線便叫“更道”。
清代更夫打更自行攜帶更鐘,更鐘備有許多把鑰匙,放于各指定地點,當(dāng)更夫巡查到每一規(guī)定地點,取鑰匙在鐘上相應(yīng)的鎖孔內(nèi)扭轉(zhuǎn)一下,鐘內(nèi)記錄下到達該地的時刻。
不要以為古代監(jiān)看刻漏、擊鼓敲鐘、打更巡查的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yè),其實,所有這些掌管時辰的人都是不小的官呢!
據(jù)《新唐書·百官二》記載:“五官靈臺郎各一人,正七品下。掌候六文之變。五官挈壺正二人,正八品上,五官司辰八人,正九品上,刻漏博士六人,從九品下,掌知漏刻。”
知縣為正七品,掌管刻漏的為從九品,比縣太爺?shù)蛢杉墶9俾氁咽遣恍。藬?shù)亦相當(dāng)可觀。
《新唐書》記載了武則天時掌管報時的人數(shù):“武后長安二年,置挈壺正。乾元元年,與靈臺郎、保章正、司農(nóng)、司辰,皆加五官之名。有刻漏生四十人,典鐘,典鼓三百五十人。初,有刻漏視品,刻漏典事,掌知刻漏,檢校刻漏,后皆省。”
掌管時辰的就有四百人之多。
明初,濟南的刻漏就設(shè)置在大明湖的歷下亭內(nèi),所以舊時濟南八景中有“銅壺滴漏”一景。
如今,當(dāng)你每天晚上看《新聞聯(lián)播》,看到倒計時五秒時,當(dāng)你隨時隨地聽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報時:“剛才最后一響,是北京時間×點整”。
你可知它濃縮了幾千年的歷史?
凝聚了多少代人的智慧?
以及多少時代陳跡,官場沉浮與人間萬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wǎng)友評論僅供網(wǎng)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wǎng)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