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5-10 07:50:05
盛亦兵作為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牧草學科奠基人、全國知名牧草專家,他研究了一輩子牧草,打破了山東沒有自主選育牧草品種的歷史。在遭遇病魔困擾時,也一直堅持在一線科研崗位。同是研究畜牧業的東營職業學院教授孫玉江稱贊他說,他是山東最高的那棵草,一棵有韌勁的牧草。
在汶上一家種植苜蓿的農場,盛亦兵(右)在了解牧草生長情況。
患罕見脂肪肉瘤
掛著引流袋工作
盛亦兵現在無論走到哪里,都必須掛著引流袋,引流袋連接的一根管子穿過他的腰部肌膚,接到他左腎上,不停地向外導流尿液,以此維持他生命正常“運轉”,這個本應該大部分時間在治療的人卻一直堅持在科研一線。
這個引流袋自從2014年7月份以來一直伴隨著盛亦兵。2014年,盛亦兵接受了第五次腫瘤切除手術。手術之后,盛亦兵的小腸只剩下1.6米長(正常成年人的長度是五六米),這是維持一個人消化代謝功能的最小長度。同時在這次手術中,醫生還發現,連接盛亦兵左腎的輸尿管被腫瘤細胞堵塞了。醫生不得不在他腰間掛上一個腎造瘺管引流袋,以便及時將身體產生的尿液和代謝廢物排出體外。
2008年8月,盛亦兵查出患有“腹膜后脂肪肉瘤”,這是一種最罕見的脂肪肉瘤,目前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但很容易復發,5年生存率不到50%。
在2008年到2015年之間,盛亦兵經歷了五次開腹大手術。現在,腫瘤復發已無法再次切除,而且因為多次復發破壞了大部分小腸,如果再次手術會對剩余小腸造成影響將直接危及生命。這幾年他體重降了20公斤,變得形容消瘦。
小學科發展成大產業
培育出自主選育牧草
面對病痛,常常有人勸盛亦兵,不要太拼命,而盛亦兵的回答卻是:“我如果啥都不做了,不就和死人一樣了?一如既往,說明我還是個正常人。”
牧草在山東是個小產業,剛起步時沒有科研經費,盛亦兵就自己辦公司,通過草坪公司賺來的錢建科研基地。隨著資金的充足,科研基地也一個一個建了起來,他帶領的團隊育成了6個紫花苜蓿、大芻草等優質牧草品種,打破了山東省沒有自主選育牧草品種的歷史;他先后主持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十余項,研發的牧草新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推廣了1000多萬畝,產生了近十億元經濟效益,將農科院的牧草“小學科”做成了大產業。
第一次手術剛滿一個月,盛亦兵就接到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通知,擬在我省東營市建立一個牧草試驗站,由他負責籌建。他興奮異常,從團隊成員選擇、試驗基地選址、示范縣遴選等問題,到奔赴北京請教專家、去農村察看基地,以及與有關人士溝通協調,他天天忙活籌建試驗站的事兒。他把各項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唯獨“忘了”自己是一個危重病人。
2009年8月,醫生再次在他體內發現腫瘤細胞,建議盡快實施手術。這時,正是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和山東省農科院在東營籌建牧草示范基地的關鍵時期。盛亦兵決定推遲手術,先把基地建起來。即使躺在病床上,盛亦兵還在惦記著他的科研、他的團隊,經常把同事去醫院探視變成工作研討、學術交流的機會。無論是在進手術室前,還是從手術室出來清醒以后,見到創新團隊的人就問,牧草試驗進行得怎么樣了,體系安排的工作做了沒有。
提早培養出接班人
他覺得非常自豪
“到2007年,課題經費資助有了,團隊也穩定了,那時候我就開始培養這些年輕人。”盛亦兵說。牧草這個學科比較特殊,省農科院其他的學科都有老一輩的人,他們接班接得比較晚,40多歲才開始接。等到盛亦兵40來歲的時候,他就開始想著接班人了。
賈春林在牧草團隊里負責牧草育種研究,也跟隨盛亦兵整整16年,目前已經成長為省牧草體系的崗位專家。
“雖然盛老師平時和藹可親,但在科研上卻容不得我們有半點馬虎。”賈春林說,有一次,盛亦兵安排賈春林測算幾個牧草品種的發芽勢,賈春林發現種子的包裝袋上都標注著相關數據,錯誤地認為可以根據標簽數據直接計算出來結果就行。結果,盛亦兵知道后很生氣:“科研數據是做出來的,不是算出來的!你這么估算,如果是用來指導全省的播種量,可能會給老百姓帶來很大的損失!”
嚴格背后,更多的是對年輕科技工作者的扶持,盛亦兵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不遺余力地幫助所內的年輕人申報課題。在他帶領下,牧草團隊逐漸壯大,現已形成8人核心研究團隊,包括研究員1名,副研究員2名,博士3名,碩士2名。近年來,山東省農科院草業創新團隊,先后培育牧草新品種6個,取得發明專利6項,制定地方標準2項,獲得省部級科技獎3項。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玉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