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7-13 09:25:07
在山東大學校史館,珍藏著一張黑白照片,依稀可見近處十幾個年輕人正搬運箱子、木板,遠處幾座高爐的煙囪還冒著煙霧。這張照片反映的是1958年10月,山東大學由青島遷濟南,師生搬運遷校物資的場景,這也是目前山東大學校史館珍藏著的關于那段歷史的唯一影像資料。
山東大學1958年遷校時的唯一影像資料。
一聲令下,立刻行動起來
1958年秋,省委研究決定,山東大學由青島遷至濟南,同時山東農學院由濟南遷往泰安。9月18日,應省委電令,時任山東大學黨委副書記張濱黃到濟,省教育廳負責人向他傳達了省委決定,并研究了遷校細節。21日,張濱黃返回青島向校方匯報,23日召開全校師生員工大會,最終敲定了遷校事宜。
山東大學在青島時期。
其實,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山大內部就多次提出學校遷濟的動議,但由于種種原因,未取得實際進展。到1958年,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浪潮下,大學也要大發展,響應中央號召,發揚大干苦干精神,為成功遷校提供了契機。1958年9月28日,中文、歷史系學生600余人率先到濟南接管校舍和高爐設備,開展大煉鋼鐵,拉開了山東大學由青島遷至濟南的序幕。
如今87歲的的趙洪太先生,回憶起當年親歷的搬遷情景,仍歷歷在目。他1950年8月考入當時位于青島的山東大學外文系俄文專修科,成為新中國成立后山大首批俄語專業學生,學制三年,授本科學歷。1953年7月畢業后,趙洪太留系任教,直到退休,他親身經歷了那段難忘的遷校歲月。
今山東大學洪家樓校區的外國語學院。
“一聲令下,全校立刻行動起來,沒有半點遲疑。”這次遷校的效率之高、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人好走,可物品的搬遷并非易事。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想找到打包用的繩子都很困難。作為外文系搬遷的骨干力量,趙洪太跑了好多地方才搞到搬遷用的材料。山大遷校那段日子,青島幾乎全城的繩子、席子、箱子、地排車都貢獻了出來。
由于時間很緊,無法按照正常的搬遷程序對物品進行分類處理,只能隨滿隨裝,在外包裝上寫下院系名,場面很熱鬧。書架上的圖書也像包粽子似的直接從外面裹上席子捆繩運走,五格實木書架加上滿滿的圖書,四個青年勞力都很難拖動。其他的科研儀器、標本,更是內容龐雜。當時運輸車輛很少,四里多地全靠肩扛人抬。
258個車皮,實現大挪移
10月3日,遷濟人員和物資陸續登上由青島火車站發出開往濟南的遷校專列。那時火車也幾乎沒有正點的概念,遷校專列多為臨時抽調,因此,師生們只能按院系的順序隨時在車站等候出發。10月3日晚上九點多,作為外文系最后一批遷校的師生,趙洪太登上了西去的火車,經過一夜顛簸,次日清晨六點,終于抵達目的地:濟南黃臺車站。
濟南黃臺車站。
從黃臺車站到當時的校址,也就是現在的山東大學洪家樓校區,又是足足四里路,所有的行李、物資還是得靠師生自己一件件搬過去。于是,那些日子省城出現了一個奇景:從黃臺車站到山大洪家樓,靠近鐵路的地方,四里多地擺滿了山大的行李,而且隨著一趟趟專列的到來越堆越多。沿途附近都是農村,荒無人煙,到了晚上連路燈也沒有,若是真趕上陰天降雨,遮雨的東西都沒處找,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山大按時完成了遷校任務。據《山東大學百年史》一書記載,這次遷校,物資累計運送258個車皮,到10月24日,最后一批人員和物資到達濟南,搬遷任務勝利完成。
10月6日下午,外文系的物資基本安頓好后,趙洪太發現自己的個人行李沒有隨車抵達,于是人生地不熟的他借了輛自行車順著鐵路的方向,摸索到了火車站,幾經周折,終于取回了自己的鋪蓋和衣物。隨后,他蹬著自行車到館驛街一家包子鋪買了幾個包子。可只嘗了一口,就發現這包子太咸了,趕緊用水泡了泡才全部吃完。濟南和青島飲食習慣上差異不小,對于習慣了青島清淡口味的山大師生來說,濟南的伙食還真得適應適應。
館驛街舊貌。
當時,山大師生比山東農學院多不少,進駐之后住宿成了大問題。每間宿舍都塞滿了還是不夠,沒辦法,學校又辟出圖書館,許多人只能在圖書館的大廳和閱覽室里打地鋪,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60年位于利農莊的山大新校投入使用才得到根本緩解。
由于這次搬遷太過倉促,山大留下來的文獻資料非常有限,成為山大校史上很大的遺憾。如今,只有憑著那張泛黃的照片和當事人的敘述,回首那段激情歲月,依然讓人感慨不已。
(作者:張九龍)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