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9-04 15:12:09
魯能?領秀城內部山體――泉子山,與濟南群山一樣,地質年齡同樣追溯到30億年前。山體自南向北,通體皺起,一眼望遍全山,端體正坐。
泉子山,系素有“小泰山”之稱的玉函山支脈;而玉函山則是泰山最著名的余脈。太古代,泰山區(qū)域因受來自西南和東北兩方面的擠壓力o褶皺隆起r經(jīng)深度變質而形成中國最古老的地層──泰山群;后因地殼變動,被多組斷裂分割,形成塊狀山體。據(jù)此,泉子山的形成,最初是與泰山同一時期,后因地殼變動,與玉函山、鏊子山、望花樓山等山體一樣而獨立為峰。
談泉子山,必定離不開玉函山。
首先是,關于玉函山的注明傳說“玉函青鳥”。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齊郡函山有鳥,足青,嘴赤黃,素翼,絳額,名‘王母使者’。昔漢武登此山,得玉函,長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為白鳥飛去。世傳山上有王母玉函,常令鳥守之。”另有版本是說,漢武帝那傾城傾國之貌的妃子李夫人染疾不起,太醫(yī)奏報已是病入膏肓。有術士進言:“惟有泰山封禪或可解貴妃之厄。”于是武帝頒詔天下,泰山封禪。封禪后,漢武帝騎馬下山,感動西王母。西王母派遣青鳥引漢武帝至濟南南玉函山處,賜予漢武帝一個玲瓏剔透的玉函。函內所盛,長生藥丸。武帝大喜過望,道:“得此仙丹,朕愛妃有救也!”遂面西揖拜,謝西王母之恩。 誰知宮使千里快騎來報:武帝愛妃李夫人已于前日仙逝了。武帝聞聽,淚水頓下。良久,武帝棄玉函于路邊石上,黯然道:“愛妃已去,留長生丹復有何用?”遂凄凄切切吟起了那首《佳人曲》:“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回到正題,泉子山因與玉函山一脈相連,后人登頂者甚眾。泉子山玲瓏剔透,清幽絕塵。
早在隋朝開皇四年八月初十,第一位去玉函山鑿佛像的楊靜太,便是由泉子山登步而上玉函山,之后先后有多位名家經(jīng)此山至玉函山敬造佛像,共同祈求幸福平安。直到唐大中十年左右才宣告結束。
元太宗七年秋,元好問至濟南,登臨泉子山,南望玉函山,重提漢武舊事。
隨后至元六年,濟南著名文學家張起巖和廉公亮等眾官僚同游此處,命歷城人李止作《游函山西峪記》稱:“北望平疇如蔬圃藥畦;東北瞰府城,若棋局然;而鵲華諸山羅列起伏如拱向者,信奇觀也。”據(jù)后人觀察,就詩中方位所述,古人最可能登臨的恐是泉子山南側山頂。
或許有人會問,為何泉子山無有歷史遺跡,現(xiàn)在唯一的理由可能是,泉子山在古時秀美繁蔭,少有露天巨石。如此純美之玉,放在哪位名匠手里,都不忍令其多出一處瑕疵。
秀山之下必有靈泉。據(jù)古時記載,泉子山陽自西而東分別為西佛峪、柏石峪和花山峪,這些山峪隨處皆泉,是大山的鐘靈所在。但現(xiàn)今,很多泉眼已干枯無水,有些更是無跡可循。
“遙看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唐朝詩人李賀感嘆濟南眾山之妙。羨剎濟南山水的詩人李白亦有“此山何俊秀,綠翠如芙蓉”的詩句。老舍先生在《濟南的冬天》描述的如水墨畫中的綿綿小山,宛如風姿卓越的少婦,特別是雪后,盡是媚姿!山雖不陡峭,但是坡勢也不是很松緩,故積雪只是點綴其間,并未掩蓋整座山體,恰如少婦曉起梳妝,正用蔥指挑了脂粉嵌在臉頰上,并未勻開,卻聽見床頭慵散知音,正是蜜人爾睜開惺松睡眼,于是回轉莞爾。我亦常在陽臺上觀這待妝之容,或恍惚中,已入胸懷,耳邊語響:“畫眉深淺入時乎?”
畫眉深淺入時乎!世世代代的名家名仕,都對秀山美景留戀不舍。在今天喧囂都市中,成功人士對于這種山林幽居更是可望不可及。那一天,這夢境或許成真,仰枕青山,開軒而望,滿眼蔥黛,這脂粉到底還是勻開了去,惹地青絲四散開來,手指觸去,盡是吹不完的春風!(新浪山東房產 作者:李晗)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fā)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wǎng)友評論僅供網(wǎng)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wǎng)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