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10-06 16:51:10
從6人小隊到82人大部隊,從探訪曲阜孔孟一地到兵分四路走遍山東各地,騎行4天,短則840里,最長1140里的“騎行課”在山大附中及其分校堅持了十年,他們每年都去哪些地方?去之前做了哪些準備?千余里的騎行路,作為初中生的孩子們能堅持下來嗎?
騎行在運河線上的學生們。
兵分四路,痛并快樂著
10月1日清晨6點,天剛蒙蒙亮,身著黃色T恤,頭戴騎行頭盔的學生們騎著各自的“愛車”在山大附中的校園里集合了。未來四天,這群13歲左右的初中生將經歷一場毅力和耐力并存的挑戰。在老師的帶領下,他們兵分四路,分別踏上孔孟文化線(420公里)、黃河入海口線(570公里)、古運河線(450公里)和水泊線(410公里)。
古運河線一路西行,第一天130公里行程,讓原本興奮的孩子們收斂了許多,雖然無人喊累,但大腿的酸痛與精神上的疲憊著實考驗孩子們的毅力,原本喧鬧的車隊變得安靜下來。
10月3日,古運河線突然造訪的小雨讓騎行路變得更加艱難,黃色T恤上甩滿車輪濺起的泥點。每個人的精神都高度緊張,生怕一個不注意就會讓自行車打滑失控,繼而倒地。正如10月4日晚上7點半回到山大附中時2016級10班王喆的回憶,他用“痛苦并快樂著”形容了整段騎行旅程,說出了同行伙伴們的心聲。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早在2007年國慶節,山大附中6名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啟了首次嘗試,從學校出發騎行至曲阜,了解孔孟圣賢,一路參觀學習,最后返回濟南。在隨后的十年間,山大附中將十一期間的“騎行課”堅持了下來,慢慢地從一條線路開發到兩條、三條,慢慢成為如今的四條線路,據張敦迎介紹,明年計劃開通前往淄博、青州的齊文化線路。
報名超百人,需經過三個月培訓
這項考驗毅力和耐力的“課程”,并不是所有學生都可以參加,騎行需要經過測試和培訓,十一期間的“騎行課”可以說是一堂有門檻的課程。
早在三個月以前,騎行的準備就已經開始了。據山大附中政教處副主任張慶舉介紹,本著家長同意,學生自愿報名的原則,今年有超百名初二學生報名參加活動,但是為了保證學生安全,學校進行了必要的體能與騎行技能測試。
必要的測試只是一方面,所有參加騎行的學生還要進行一系列培訓。從自行車維修到騎行手語,從山地車維護保養到黑夜騎行的注意事項,“整個騎行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上下坡時車速過快與過慢都不安全,車座位過高不安全、過低會費力。所以需要學生通過兩到三次培訓,對騎行過程及各種注意事項進行全面、系統的了解。”張慶舉說,不僅是前期培訓,在正式騎行前,還會有專人探路,查看線路上是否有道路發生變化,食宿能否得到保障。
“正式騎行開始后,每條線路都會配備十人左右的教師騎行團隊,平均每個老師照看4名學生,保證學生路途安全,平安返程。”張慶舉說。
老師隨行,騎行、學習兩不誤
在孔孟線與水泊線兩條線路均有一名語文老師隨隊騎行。孔孟線途經泰安,到曲阜、鄒城感受孔孟文化,再經寧陽、肥城返回濟南;水泊線途徑東平湖,到梁山了解水滸文化,再經東平、肥城返回濟南。因此,騎行不僅是單純騎自行車,還要配合必要的文化參觀。
“不僅是孔孟線與水泊線,每條線都會有文化滲入。”張敦迎介紹說,四條線路在正式騎行前,都會有學生提前對本線路的文化內容進行整理,并進行文化內容授課。比如,黃河線一路沿黃河騎行,那么,黃河的基本情況,黃河文化的特點,以及沿途地市與黃河文化的關系,這些都是騎行前需要學生了解并熟知的內容。“騎行途中,雖然雙腿在騎,但是雙眼在看,對于周圍環境的觀察,如果只是停留在沿途風景本身,而不了解其文化內涵,騎行意義都會減半。因此,必要的文化培訓,甚至是語文老師隨隊都是有必要的。”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許亞薇 通訊員 朱紫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