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17-10-11 19:06:10
大眾網濟南10月11日訊 日前,2017扶貧日縣域發展與脫貧攻堅論壇在北京舉行。菏澤鄄城縣董口鎮黨委書記李玉如獲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他與鄉親們一道,將村里的就業“小窩棚”建成了“扶貧大車間”,讓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掙錢顧家兩不誤,實現集體、企業、社會的多方共贏。“小窩棚”引發扶貧大思路,這種“造血”模式不僅在菏澤推廣,也獲得全國點贊。
鄄城有不少發制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早在10多年前,許多村里就有小作坊小窩棚,逐漸發展成了就業扶貧點。在董口鎮代堂村,昔日的小窩棚成為美好的回憶。(資料圖片)
就業不讓一人掉隊,八旬老太也有“崗”
“小窩棚”是如何成就大產業的?之前,大眾網記者曾專門來到鄄城縣董口鎮的田間地頭,向村民們“取經”。村民們們說,十多年前,他們為了多賺點口糧錢,干點手編零活卻只能在家門口的小窩棚里。近幾年,手工制品市場不斷擴大,鄄城吸引了許多勞動密集型企業在村中設扶貧加工點,并主動開展“一人一崗、送崗上門”。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打工,企業不必擔心招工,雙方都得實惠。如今的“小窩棚”已成為大產業,就連八旬老人也都有了自己的“崗”。
在董口鎮代堂村,原來簡易的“小窩棚”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寬敞明亮的大廠棚。79歲的郝秀格大娘正忙著制作發棍,別看她年事已高,可是她的手速一點不輸年輕人,1分鐘不到,一把假發就被她整齊地綁在了小發棍上。在車間里一同打工的幾位大媽告訴大眾網記者,郝秀格在村里是個苦命人,仨兒子走了倆。與郝秀格一樣,村里有許多老人都面臨家里窮、身邊又沒人陪的困局。她們過去每天閑來無事,只能在村口聊聊天,現在每天最大的快樂,就是老姐妹們一起到村里的就業扶貧點纏發棍,這不光是為賺個饅頭錢,更是為了不再孤獨。
村村都有“扶貧車間”,村民就近打工還能照顧家
“年輕有文化的可以到發制品企業上班,年紀大點不方便離開村子的就來就業扶貧點工作,不方便離開家的老人,還可以把原材料拿回家去干,很方便。”董口鎮董口管區書記康建軍對大眾網記者說,現在村村都建“扶貧車間”,他們村里的就業扶貧點是2015年10月份建的,吸納了150多名村民來打工,其中80人是貧苦戶,有不少是郝秀格大娘這樣的老人。
村里過去只有小窩棚,現在吸引企業入駐建起就業點,更多人可以在家門口打工脫貧。(資料圖片)
鄄城有不少發制品、編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早在十多年前,許多村里就有手工小作坊、小窩棚。那時候,村民們只是零星接點私活,給別人打工。后來,許多村民意識做手工是條賺錢的路子,開始抱團接活,許多勞動密集型企業看到前景,也紛紛在村里設置了就業扶貧點。在鄄城,發制品產業每年保持超過20%的增幅,市場潛力很大。因為這個產業具有用工需求量大、技術要求不高的特點,因此便成為鄄城縣就業扶貧的主打產業。
在鄄城縣陳王街道西曹村的就業扶貧點,81歲的老黨員楊玉蓮心情格外好。她學會了手工編制藤椅的技術,每天能編五個,一天收入三四十塊,比一些中年婦女還厲害。“我這一個月輕松多賺個千把塊,不說自個夠吃飯了,還能給俺孫子買點小東西不是?”她笑著對大眾網記者說,作為老黨員,她帶頭領著大家一起干,一起脫貧致富。
貧困戶與勞動密集企業雙贏,“小窩棚”成了大產業
西曹村的支部書記曹海軍介紹,與楊玉蓮一起工作的,還有周邊村的40多名婦女,扶貧就業點內經常放著戲曲,老姐妹們聽著戲聊天開玩笑,他來了都會被她們逗笑。“這一切都是因為她們有了實實在在的賺錢道。”村里充分利用當地發制品、戶外家具、服裝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在鼓勵企業最大限度吸納貧困人口進企業務工的同時,讓企業和貧困村對接,在村里設置加工點,讓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就業,解決了許多貧苦戶的實際困難。
目前,“小窩棚”已逐漸發展成大產業。鄄城縣規劃建設了4個發制品產業園,目前已吸引了來自美國、韓國、香港、許昌等國內外的幾十家家發制品企業進駐,全縣發制品企業達到200多家,從業人員超過6萬人。鄄城縣新達發制品廠總經理張金書說,自從就業扶貧點建到村里之后,他們企業用工不再難了,群眾收入也上去了,實現了雙贏。(大眾網-山東24小時記者 王宗陽)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