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半島都市報
2017-10-12 15:03:10
即墨移風店鎮移風店村的中心街道和村民的家中,可謂遍地皆覆“黃金甲”。村民譚長專說在家種糧食比在外面打工強。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
金黃的玉米、翠綠的黃瓜、單個10斤重的大包菜、剛出土的蘿卜……這些構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金秋豐收圖。
近年來,國家各項惠農政策不斷出臺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邁上一個新臺階,各方面的成果都讓身在青島鄉村的百姓實實在在體會到了幸福。
今起,半島都市報推出系列融媒體報道“喜迎十九大·金秋行”,記者將深入田間地頭,利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表現形式,通過報紙、客戶端、網站、微信、微博等全媒體矩陣傳播,更真切地向您傳遞收獲的喜悅。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王永端 張云明
秋后的暖陽里,即墨移風店鎮移風店村59歲的農民譚長專坐在門口的馬扎上,被剝掉的玉米皮在他的手中翻飛,他的身后是囤積成山的金燦燦的玉米。
移風店村3公里之外的不遠處,甄家莊村菜農王光遠卻忙著將剛從溫室大棚里采摘下的黃瓜裝車,運往60公里外的青島市區。
在離移風店30公里外的平度市仁兆鎮,這里的菜農則忙著收蘿卜、包菜等秋菜。萊西市夏格莊鎮的地頭上,多名婦女在農田里為花生的收獲收尾。
近年來,國家種糧政策的實施以及農業現代化在青島鄉村的普及,讓身在青島農村的百姓實實在在體會到了幸福感。
十九大來臨之際,記者奔赴基層一線,和勞動者一起感受豐收的喜悅。
■糧農譚長專
種糧有補貼,玉米閃“金光”
秋收的景象,在青島大沽河沿岸遍地開花。
即墨移風店鎮移風店村的中心街道和村民的家中,可謂遍地皆覆“黃金甲”。路上、門口、院子里、房頂上,甚至樹上都曬滿了、掛滿了、囤滿了玉米。
移風店村糧農譚長專正坐在自家小院的門口剝玉米皮,他將外皮扔到一邊,再將玉米扔到另一邊。一會兒工夫,在譚長專的面前,玉米已經成一堆小山。另一旁,譚長專的妻子則在暖陽里將已經打出的玉米粒進行翻曬。
進入金秋,譚長專和老伴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放在了玉米地里。“這10天就沒閑下來。”譚長專說,“玉米還沒有完全收完,下了雨,地里泥濘進不去,明天再繼續下地。”
一名村民騎摩托車路過譚長專的門口,摩托車的后座上綁了一捆大蔥。見到譚長專,他趕忙停下來:“你看,今年這蔥長得好,吃蔥。”
譚長專走上前,毫不客氣地從摩托車上拽下兩棵大蔥,每棵都有兩個拇指那么粗:“今年秋菜又豐收了。”
“不光秋菜豐收了,糧食也不錯。”這名村民回頭對記者說,“他可是我們村里的種糧大戶,光玉米就種了40畝。”
說完這話,這名村民騎著摩托車,一溜煙穿過小巷回家了。
“這40畝玉米收起來,也得忙活好一陣子。”記者說。譚長專指著停在大門口旁的一臺大型農用拖拉機說:“有它,怕啥!現在種地可不是以前的人工時代了。”
“這拖拉機不僅能運輸、還能犁地。”譚長專說,“你把車斗卸下來,在它屁股上加上收割機,還能幫我收玉米呢。”
譚長專一旁的妻子笑了:“它就是不能幫俺脫玉米粒。”
“脫玉米粒,也不愁,有專門的脫粒機。”譚長專邊說邊看了看家中平房頂上晾曬的玉米棒說,“看房頂上這些玉米,這個冬天有事做了。”
農業機械現代化在青島農村的普及以及國家種糧的補貼政策,讓年過半百的譚長專在村里大膽租起了土地,大面積種起了糧食。
“現在種糧食比在外面打工強。”譚長專笑說,“種糧食,國家有補貼,糧價也說得過去,你出去打工,風險大,誰還給你補貼?”
“一畝地大約收1000斤玉米,這40畝地算下來能收玉米粒4萬斤。”譚長專說,按照當前玉米8毛5分錢每斤的行情,這4萬斤玉米大約能賣3.4萬元,除去地租、化肥、收割和運輸等開支,40畝地能收入2.5萬元。
“除了上面的收入之外,國家還有玉米種植補貼。”譚長專說,這是秋糧的收入,這40畝地上還有夏糧小麥的收入,現在每播種一畝小麥國家補貼125元,這樣算下來,光小麥的補貼就是5000元。40畝秋玉米加上40畝夏小麥,這一年下來,收入至少在5萬元以上。
“5萬元,這光是種糧食賺的。”另一名村民在一旁笑著說,“他還有其他收入呢。”
移風店鎮作為即墨的糧食主產區,這里的糧農種糧賺錢有保障,即便遇上大旱或者收成不好的年份,糧農也賠不了本。
“鎮政府每年都會為當地糧農購買農作物自然災害等保險。”移風店鎮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說,政府除了為糧農的利益撐起了保護傘之外,政府領導時常會到田間地頭查看農作物的長勢并了解當地農民的需求,傾聽農民呼聲,設身處地為農民增收出點子想辦法。
■菜農王光遠
大棚不但種菜,還能養雞鵝
這個秋收的時節,50歲的王光遠顯得與眾不同。
移風店村南3公里處的甄家莊村,有的正在忙著收玉米,有的駕駛著拖拉機犁地,還有的忙著播種冬小麥。
在被一片農田包圍的一個蔬菜大棚里,王光遠忙得熱火朝天。他不是收莊稼,是在忙著摘黃瓜。
已經步入中年的王光遠比譚長專年輕十多歲,除了種植一些基本的糧食作物外,王光遠還建起了蔬菜大棚。
王光遠所建的這個蔬菜大棚有近兩畝地。
8月中旬,驕陽如火,正當他人在家里忙著避暑時,王光遠卻開始翻地。地翻完了,他又開始用竹竿搭架子。搭完了架子,他又將塑料薄膜蒙在架子上,讓已經入土的土肥用大棚內的高溫發酵,之后再將薄膜掀開晾曬土壤。
“種大棚蔬菜不是想像中那么簡單。”王光遠說,當土肥和大棚內的土壤發酵成為熟土后,才能在土壤上點種。之后還要根據土壤的水分適時澆水并開始育苗。
從育苗到第一茬黃瓜上市,是一個漫長等待的過程。
“這個過程得需要近一個月的時間。”王光遠說,他大棚里的第一茬黃瓜是在9月中旬上市的,這是他深思熟慮的“策略”。
9月23日那天,黃瓜出棚的批發價一度跌到了3毛多錢一斤。10月初期,冷空氣突然來臨。冷空氣一來,室外大棚的黃瓜蔫了,溫室大棚的黃瓜價格直蹦高。
“今天上午賣到了1塊7毛錢一斤。”王光遠一邊往地頭收購黃瓜的貨車上搬運,一邊告訴記者,在降溫前低價的黃瓜往人家車送,人家未必收購,可現在收購黃瓜的廂式貨車主動開到田間地頭,高價“搶”貨。
“大棚黃瓜的價格往往隨著天氣的變化而變化。”王光遠笑稱。
王光遠稱,他種的這兩畝多地的黃瓜一天要摘一次,一次就能摘上三五百斤,至少得摘到11月上旬或中旬才能將瓜秧拔除,之后再在冬季種上其他蔬菜。
和其他菜農的冬暖大棚里不一樣的是,王光遠的大棚里不時傳來小雞唧唧喳喳的叫聲。
大棚里怎么會有小雞?這讓現場的記者感覺納悶。循著叫聲尋找,記者在大棚的一個角落里,見到了多只唧唧喳喳找蟲子的小雞。在冬暖蔬菜大棚里養雞,這還真是一大新鮮事。
在王光遠看來,冬暖大棚的效果無疑就是調節溫度,當大棚外的溫度降到零下,大棚內的溫度卻有十幾攝氏度甚至能到20℃,這樣的溫度正適合蔬菜的生長,同樣適合家禽的生長。
于是,從3年前王光遠不但在大棚里種蔬菜,還在降溫前一個月就買來小雞,將小雞養在大棚里,充分將大棚的溫度利用起來。
“這些小雞是純吃蟲子、青草和草籽長大的。”王光遠說,“我平時都不喂它們,根本不用喂糧食,只給它們倒些水就足夠了。”
在冬暖大棚里養雞,王光遠的另一個考慮是“資源的循環利用”。
王光遠說,小雞的成長需要春天般的溫度,大棚的溫度正恰當;小雞在大棚里能幫忙滅蟲;雞糞又解決了黃瓜部分肥料的需求。
“這怎么不是一舉多得?”王光遠說,“這幾天我還要在大棚里養上鵝和鴨,春節就可以殺著吃了。”
■菜農老李
手里的包菜能賺外國人的錢
金秋豐收的喜悅不光是在即墨。
在離移風店鎮30公里外的平度市仁兆鎮,這里的菜農正忙著在大田里收獲真正的秋菜。
仁兆鎮五甲村,村民老李正和妻子在菜地里收獲包菜。
老李說,除了耕種少量的糧食作物外,這些年他將主要精力放在了蔬菜種植上。老李邊說著,邊將已經從菜地里拔出來的包菜往三輪車上裝。
“這一車得裝了200棵。”老李說。
他隨手提起了一棵包菜在記者面前掂量了掂量:“這棵包菜得有8斤重,今年秋季雨水好,和去年前年相比,今年的包菜長得個大、結實、質量高。”
老李的水鞋上沾滿了泥水,將包菜裝滿車之后,老李則駕駛著他的機動三輪車,將包菜送往5公里外的一家蔬菜專業合作社。
在趕到這家合作社之前,這里早就圍滿了前來出售包菜的農用車和三輪車。這家合作社的工作人員在一個地磅秤前對這些蔬菜進行過磅。
排隊10來分鐘,才輪到老李的包菜過磅。“將車開到地磅稱上。”合作社的工作人員對老李大喊。
“你不檢查一下我這包菜的質量。”坐在三輪車上的老李說。
“上去吧,不用檢查了。”這名工作人員又喊起來,“這又不是第一次來賣。”
老李匆忙將三輪車開上了地磅秤,經過過磅,老李的這車包菜足有1200斤重。
“3毛2分錢一斤。”老李說,“這車包菜賣了380多塊錢。”
拿著這380元錢,老李的臉上滿是笑容。對于當下包菜的價格,老李已經很滿意了。
常年種包菜的老李清楚地記得,今年夏天包菜的價格讓老李賠大了,到了后來他甚至將有些包菜直接拔出來,用車運回家喂羊。
老李說,夏天包菜出地的價格一度賣到了6分錢、8分錢一斤,現在的價格是那時價格的4倍。這車包菜要是拿到今年夏天出售,最多賣90多元錢。
“夏天的菜價找補回來了。”他說。
這里的菜農除了大面積種植包菜外,還大面積種植白蘿卜。
在一家白蘿卜冷藏加工廠內,10多名工人正忙著將運往冷藏廠的白蘿卜,用清洗機械進行清洗。
冷藏廠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眼下離白蘿卜大批上市還有10多天時間。他的加工冷藏廠除了收購白蘿卜外,也會根據市場行情收購包菜、胡蘿卜甚至芹菜。
“白蘿卜、胡蘿卜和包菜多數出口。”他說,“收購的芹菜主要供應青島和青島以外的國內市場。”
僅在五甲村附近的公路邊,這里就聚集了10多家蔬菜冷庫和合作社。
一家合作社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尤其今年秋天,青島的雨水好,大田秋菜的長勢與往年相比格外好,就拿包菜來說,同樣的品種,往年的包菜單個六七斤重的就算大的,今年甚至有些包菜單個就長到了10斤重。
另一家合作社的一名負責人稱,他收購的這些包菜經過簡單處理冷藏之后,其中一部分包菜進行脫水處理出口到韓國和日本等國家,也有一些供應國內市場。因當地合作社與冷庫集中,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菜農種菜的積極性;同樣,當地種的菜多了,合作社也就多了起來。
“可以說,這里的菜農種菜,絕大多數賺的是國外的錢。”這名負責人表示。
■記者手記 更多的豐收喜悅還在后頭
在大沽河另一岸的萊西市夏格莊鎮,一些農民收獲玉米之后,開始播種冬小麥。
頭裹圍巾、腰系圍裙。在夏格莊鎮209省道旁邊的一塊農田里,10多名婦女這樣的裝束,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記者走近才發現,這群婦女是在地里收花生。
絕大多數的花生在20天前就收完了,這里的花生為何才收?
一名婦女告訴記者,由于花生的主人種得太多,花生又不能靠機器收,主要還得靠人工,人手不夠用,所以忙到了現在。
就在花生地不遠處的一塊青蘿卜地里,菜農張習剛正將收獲的蘿卜裝車。
張習剛一邊裝車一邊說,這些蘿卜在收獲之前就有買主了,蘿卜將運往廣州和深圳等地,而在往年他這個蘿卜種植大戶的蘿卜卻要發往東北等地。但鑒于今年東北種植的蘿卜過多,于是當地的一些合作社將目光盯上了廣州和深圳等南方城市。
“今年種了8畝半地的蘿卜,8畝半地大約收獲5萬斤蘿卜。”張習剛說,“按照目前出地價格每斤5毛錢計算,毛收入大約為2.5萬元,除去所有成本純收入也就是1.5萬元。”
8畝半地蘿卜收入1.5萬元,張習剛覺得“還算可以。”
“畢竟這8畝半地拔了蘿卜后,還可種植其他蔬菜。”張習剛說,“一年下來,賺個三五萬元不是問題。”
在張習剛的不遠處,是成片的即將收獲的胡蘿卜和大蔥。
移風店鎮相關負責人向半島記者表示,再過10天移風店鎮將迎來生姜的收獲季節,屆時移風店鎮菜農收姜的場面將展現另外一幅生動畫卷。
為推動當地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民增收,這些年移風店鎮規定凡是涉及農業用水的,一律在政策上進行傾斜。從今年開始,移風店鎮爭取用5年時間在青島打造首家國際蔬菜花卉種子產業園,引進國內外知名育種企業,建立現代種業聯盟,創建未來青島種業發展核心區,打造成全國重要的蔬菜花卉種子研發和繁育中心。
政策上的傾斜與政府的積極引導,讓青島鄉村農民生活發生了和發生著大改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