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泉邊
2017-12-02 08:51:12
文|韋欽國
酥鍋是過去老濟南的冬季佳肴。
立冬節氣過后便是吃酥鍋的時令季節。
不少人家用鐵鍋燴一大鍋,放在室外涼透以后,可以吃好多天。
酥鍋“原產地”在博山一帶,已有四百年歷史。
據說源于蘇小妹,人們為紀念她稱為蘇鍋,因“蘇”與“酥”諧音,后來便成為了“酥鍋”。
傳到濟南以后就成了老濟南傳統菜肴。
對酥鍋的制作,清代美食大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有“瓷壇裝肉,放礱糠中慢煨,方法與前同(指干鍋蒸肉),總須封口”的記載。
這種記載與現在做法基本一致。
年過九旬的大奶奶愛吃酥鍋,更擅做酥鍋。
大奶奶至今保留著一口直徑30多厘米的大砂鍋。
鍋原來是黑色的,經過幾十年的使用浸漬,已經油得發亮,成了家里難得一見的老物件。
以前每年立冬后,大奶奶就親自動手做酥鍋。
現在行動不方便了,不能親自動手了,大奶奶就坐在一旁鄭重其事地指導孫媳婦——
“先抻墊幾塊小骨頭啊,別煳砂鍋底啊……”
晚輩媳婦將洗凈的白菜葉一片片貼在底壁上,
骨架上放豬蹄或雞,
上面牛肉、魚依次層層鋪好,
再放化開的凍豆腐,
豆腐上是藕片和海帶。
妥當后,再將大塊姜片和蔥段鋪在頂部,
白菜葉也隨之往上貼,直至貼到頂部。
最后,將混合好的醬油、醋、鹽水、紅糖水及黃酒從頂部澆下去,
用白菜葉做蓋子。
直到看到將砂鍋端到爐子上燉了,大奶奶還不放心,叮囑說:
要先用大火猛攻、開鍋后再換成小火慢慢熬。
慢火燉上一夜后,汁液全都被食物吸收盡了,食物也變得酥爛,一鍋色香味俱佳的酥鍋就可以食用了。
大奶奶指導下做出的酥鍋,葷素搭配,綿軟爽口,鮮香酥嫩,簡直就是難得的藝術品:
魚酥肉爛,酸咸甜香,形態晶瑩,色似琥珀,令人垂涎欲滴。
有一次大奶奶做酥鍋,一邊放魚放肉一邊感嘆:
“今個日子好過了,能吃上魚肉了。”
大奶奶如此感慨是有原因的。
解放前家里窮,做酥鍋有什么就搭配什么。
“窮也酥鍋,富也酥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改革開放前,大爺爺曾在一家副食品站上班。
冬天大奶奶做酥鍋時,大爺爺就撿些賣剩的肉骨頭回來。
好在那時的牲畜肉質鮮美,骨頭鈣質也多,味道同樣不錯。
環山路修路以前,筆者曾在此處一家賣酥鍋的小門頭房看到這樣一幅大雅大俗的對聯:
酸甜苦辣咸五味調和味淺道行深
雞魚肉蛋菜一鍋酥燴鍋小乾坤大
對聯是老板自己擬的,請一位書法家題寫后就成了小店的招牌。
自然貼切,舌尖的味道混合著文化的情懷,成為一種難忘的記憶。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