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半島都市報
2018-01-30 09:56:01
一排排的大紅蠟燭透出了濃濃的年味兒。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周茂平實習生 馮瑛 通訊員 劉偉 隋麗君
1月29日是農歷臘月十三,在膠州市于家村的大集上,不少攤位前都擺著大紅蠟燭,上書“年年平安、四季發財、人財兩旺、招財進寶”等吉祥語,令人感到年味兒就在眼前,年也越來越近了。村民說,這些紅蠟燭都產自膠州市膠東街道豐隆屯村。在當地,豐隆屯村是有名的“蠟燭村”,傳統制蠟手藝傳承了150多年。每年一進臘月門,制蠟藝人劉啟友便和家人忙碌起來,經過近20道工序生產出傳統大紅蠟,備受十里八鄉村民的喜愛。
制蠟手藝已經傳了五代
在劉啟友家里的工作間,放眼望去,只見架子上整整齊齊地掛著一排排大紅蠟,家人們根據分工,熱火朝天地生產掛蠟,有的忙著蘸油,有的忙著上色,有的忙著寫字和包裝。
“俺家的制蠟手藝已經傳了五代,到現在至少有上百年的歷史。”劉啟友介紹說,膠東地區春節有個風俗,家家戶戶都要備上兩支寫著吉祥語的大紅燭,從除夕夜到正月十五,每天晚上吃飯時紅燭都要亮著,寓意一是為了明堂祭祖先,再就是期盼新的一年里生活紅紅火火。
手工制作過程很繁瑣
據介紹,制作紅蠟的第一步是選葦子,葦子是制作燈芯的主要原料,將蘆葦扒葉后切成小段,如果葦子不直,用著不吉利,還得用火進行育直綁鉤,然后在葦子上均勻纏上薄薄一層棉絮,用搟面杖壓平,這就做好了掛蠟的燈芯,最后給葦子綁上一小塊鉤子,方便掛蠟燭。
做完燈芯后,接下來就開始熬制牛油,根據蠟燭的大小進行“蘸蠟”。“傳統紅蠟全部手工制作,過程相當繁瑣,至少需要近20道工序才能完成,為了保證質量,每道工序都馬虎不得。”老劉說。
“家人們在做燈芯的同時將牛油熬好,因為鐵桶散熱太快,溫度不好控制,所以要放在木桶里,且不斷用木棒攪動均勻散熱,等到牛油變成白色糊狀時就可以蘸蠟了。”劉啟友告訴記者,如果紅蠟在點燃過程中淌油,村民會覺得不吉利,而牛油做大紅蠟的最大好處,就是點燃后不“淌油”。
“蘸蠟”就是將做好的燈芯掛在圓形的輪子上,一遍一遍地蘸牛油,每蘸一遍蠟燭的“身材”就會增加一圈,根據蠟燭的大小不同,蘸蠟一般在6~15遍,一對小蠟燭七八兩重,大的能達到兩斤多。“除了基本的尺寸外,還會根據一些客戶的需求進行定制。”劉啟友表示。
達到預定的直徑后,用工具割平芯頭,然后成型上色,再用金粉寫上祝福的語句,一個傳統的紅蠟便制作完成了。其中,上色是生產掛蠟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溫度必須保持在80℃,溫度過高紅蠟容易出油,溫度過低紅蠟會開裂,因此掌握好溫度的同時,給蠟燭上色時必須要快,才能保證顏色均勻。
全家“上陣”每天僅產300對
“全家七口人分工明確,一進臘月門就開工,一直持續到年根兒,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劉啟友說,制作傳統掛蠟的每道工序根本沒有機械可以替代,因此產量非常有限,全家“上陣”開足馬力,每天也僅能生產300多對掛蠟,大紅蠟個個分量十足,價格也非常實惠,6元至20元不等。“現在買這種傳統大紅蠟的也多是些‘老人’,他們對于大紅燭有特殊的感情。”
“我從十七八歲就開始跟著長輩學習制作蠟燭的手藝,到現在已經三十余年。”劉啟友感慨道,豐隆屯村原本家家戶戶做蠟,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紅蠟的銷路一年不如一年,做蠟的村民逐漸減少,目前僅剩下他和自家兄弟還有侄子三家在堅持,而侄子也已經40多歲了。
記者了解到,傳統大紅蠟燃燒時煙比較大,過年點蠟的越來越少,很多年輕人都逐漸改用電蠟燭。雖然使用傳統紅蠟的人越來越少,但劉啟友依然不舍得丟棄這門手藝。下一步,老劉打算將傳統紅蠟創新一下,在傳統蠟燭里添加植物精油,制作各種香熏工藝蠟燭,重振傳統蠟燭“雄風”。“畢竟是祖傳的手藝,可不能在我這一代失傳。”劉啟友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